理论研究
回顾历史
长江支队精神永存
来源:    浏览:4213次     【字体:

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简称长江支队)从1949年初组建,到当年8月到达福建,至今已过去整整64年。光阴荏苒,当年那群四千多名风华正茂、生气勃勃的太行太岳老区优秀儿女,现今大多数已经辞世,健在的也已是耄耋之年。时光可以流逝,但前辈们用忠诚铸就的长江支队精神却将永远镌刻在我们心田,他们所建立的历史功绩和与之并存的长江支队精神不可磨灭。

一、组建虽短、渊源无限

长江支队精神,就是长江支队这个群体在组建、南征、番号被撤销后其原来的广大成员在福建工作、生活的社会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识,即党性、品质、作风。

虽然组建于1949年之初,但长江支队精神却不是在其组建后一蹴而就形成的,而是具有深刻历史渊源。这种精神来自四种土壤:一是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修改通过的党章。其总纲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的有组织的部队”、“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利益。它在现阶段为实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制度而奋斗,它的最终目的,是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中国共产党要求自己的每个党员,积极地自我牺牲地进行工作,以实现党的纲领和党的一切决议,达到中国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彻底解放”。 长江支队的前辈们绝大多数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入党的,他们积极为党为人民工作,接受党的教育多年,牢记党章的规定并且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章,坚强的党性牢固地确立于他们的思想意识之中。这是形成长江支队精神的基石。二是太行精神。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作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之一。英雄的太行山根据地军民为夺取抗战胜利,在严重的旱灾、蝗灾和敌人经济封锁的艰难困苦环境里,面对敌寇疯狂的蚕食围剿扫荡和灭绝人性的“烧光、杀光、抢光”,他们唇齿相依、血肉相连,与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浴血奋战,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突出的贡献,以长治地区为例,在8年抗战和3年解放战争中,境内各县人民共筹军粮1亿多公斤,36万余民工支援前线战争,9万多人参军参战,7万多人为国捐躯,2万多名烈士大血染疆场、几十万间房屋被烧毁,2.5万多名干部告别家乡,南下开辟工作。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不怕牺牲、不怕艰险、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万众一心、敢于胜利、英勇斗争、无私奉献的太行山精神。由他们中选出来的的优秀儿女组建起来的长江支队所具有的精神,无疑是太行精神的最好的传承和延续。第三是查整运动。继延安争风运动之后,太行区和太岳区的党组织根据上级党组织的部署,于1947年开展了“三查”(查阶级、查立场、查工作)、“三整”(整顿思想、整顿组织、整顿作风),1948年又深入开展“整党整风”教育,这些活动纯洁了党的干部队伍,强健了党的肌体。1949年3月底刚组建的长江支队在河北武安集中学习整训一个月,使广大长江支队成员进一步认清了当时的形势,进一步坚定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决心。这也是形成长江支队精神的重要因素之一。第四是毛主席的两个“务必”教导。1949年初长江支队组建后在河北武安学习整训期间,及时学习了毛主席3月5日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毛主席高瞻远瞩、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要在胜利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在夺取全国胜利后更要经受住执政的考验,“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由于长江支队的前辈们始终没有忘记这一教导,所以才能在日后几十年执政生涯中不犯贪腐及裙带等错误,成为建国以来绝无仅有、让百姓们交口称赞、由衷佩服的“好干部”典型群体。

二、过硬队伍、品质体现

笔者认为,长江支队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忠诚于党服务大局的坚强党性

毛主席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合格干部的因素包括多方面,但最最重要的是必须对党忠诚,坚决听党指挥,为了党和人民大众的利益,要有不怕牺牲的精神。尤其在革命战争年代更是如此。由于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革命斗争考验,受党教育多年,又是按照“党性严密、政治觉悟高、组织观念强、有斗争经验和领导水平、身体好、自愿出征”这些条件,主动报名,经组织审查筛选出来的,所以当党中央毛主席号令“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和党号召老区干部报名南下接管新解放区时,他们毫不犹豫地坚决听党指挥,顾全大局,以解放全中国人民为己任,告别了家乡和亲人,毅然地踏上了征途。原来预定由长江支队接管苏南这块中国最富饶的地区,由于渡江战役速度大大加快,已解放的苏南地区被华东干部接管,晚到了一步的长江支队又根据革命的需要,坚决听从党的调遣,随三野十兵团挺进气候闷热、山多崎岖、常年雨水、蚊虫出没的福建,这再次证明长江支队前辈们对党和人民事业忠诚,坚决听党指挥的坚强党性。

(二)不怕困难任劳任怨的人生品格

以第三大队为例,1949年2月24日从长治出发,当年8月15日到达南平,一路上东出太行穿越豫北平原,过黄河、淮河、长江,翻越武夷山,途径8省60余县,行程2500多公里,耗时150多天(在途中休整待命60多天),其中徒步行军近50天,行程1000多公里,在黄河北岸连续9天徒步,从武安出发南征第一天就暴雨在泥泞的道路上行军80华里,第8天行军100里,第9天行军130里,过了长江之后,队伍先后遭遇敌机五次轰炸扫射,尤其是进入浙江并由浙江向福建挺近途中,适逢三伏天,不仅要忍受三十八、九度的高温酷暑,还要提防和对付敌机空袭和敌特土匪袭扰,负重翻越武夷山脉的仙霞岭时更是苦不堪言,但他们没有被困难吓倒和退缩。 “文化大革命”头几年,许多长江支队的前辈政治上受诬陷、迫害,人格上受诽谤侮辱,人身上受折磨摧残,被夺权,被关押,被无休止揪斗。度日如年的艰难逆境中,他们没有灰心丧气,没有气馁,依然坚守着信念,坚守对党的忠诚,坚信党和群众会还自己清白。而对受一小撮居心叵测、别有用心者鼓惑指使的个别“造反派”的淫威,他们敢于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不向邪恶势力妥协低头。

(三)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

长江支队前辈到达福建后,在刚解放的环境中,首先遇到的就是人地两生,语言不通的困难,为了尽快开展工作,他们不忘使命,紧紧团结依靠本地同志、华东南下干部和部队转业干部,共同开展征粮、征款、支前、剿匪、反霸,一道完成了减租减息、土改、镇反、三反、五反以及社会主义改造,有几十位长江支队队员英勇牺牲。在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他们又同福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在各条战线、各个行业、各个岗位努力工作,不为名、不为利,一心一意为群众做事。他们中的不少人职务几十年停留在一个层次,却从不向组织伸手要官,党叫干啥就干啥,没有怨言,充分体现了长江支队前辈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崇高的品质。有的同志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具实越级向上反映情况而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含屈忍辱负重多年,令人感慨。

(四)廉洁自律艰苦奋斗的高尚风范

长江支队的前辈们绝大部分是出身于土生土长的太行太岳老区的农民,本来就有勤劳、俭朴的品质;他们中的多数又是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更没有丢弃阶级革命。到了福建后,他们中的许多人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和职务都发生了变化,但这群来自老区、经历了艰难革命斗争考验的以出身于农民阶层为主的南下干部,没有忘记党的教导,始终保持着老区人民那勤劳朴实、艰苦奋斗、不贪污不浪费的优秀品质,平顺籍的原古田县委主要领导人王义科伯伯,虽然身居县长和县委副书记要职,但他没有一点官架子,经常和干部群众一起劳动,下乡有马不骑要走路,与农民同吃同住,关心群众生活,从不沾公家便宜,象这样的南下干部还有许多,由于生活俭朴、清正廉洁,他们深受群众爱戴。

三、继承传递,责任在肩

长江支队精神产生于战争年代,是太行太岳儿女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中的一种信念和理想,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熠熠闪光的精神财富,表明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搞好干部队伍建设是关键,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什么时候都不可丢。当今新历史时期,传承和弘扬渊源于太行精神的长江支队精神,对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长江支队精神来引领我们这些长江支队后代的人生观、价值观,共同守护民族精神的净土。作为长江支队南下干部第二代的我和许多长江支队其他二代人一样,当年坚定地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农村去锻炼,在任何艰苦岗位上都勤勤恳恳、恪尽职守、遵纪守法,政治上没有要求父辈给予自己什么照顾,没给父辈脸上抹黑,没有玷污党的不良行为。如今,建国前出生的第二代除个别外,都已退休。进入老年人行列,但大多没有淡忘长江支队精神,不少人一直坚持深入学习研究长江支队的历史,发掘其闪光点,教育后代继承和弘扬学习前辈们的优秀革命品质和优良革命传统,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自觉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在做着力所能及的贡献。

(作者许乃剑,山西长治平顺县人,1945年出生,1959年南下投奔其父,1969年与新婚妻子回平顺插队,1981年携家小回到福建,先后从事过教育、人大、检察院、纪检、司法工作,2005年从县司法局副局长岗位退休,其父许天保是长江支队第三大队第四大队队员,1985年从宁德地委副秘书长岗位离休)

      
下一篇:南下急行军
Copyright@2017-2024 宁德长江支队 (www.ndcjzd.com) 宁德市长江支队研究会   版权所有  闽ICP备19021258号-1
电话:0593-2883688 传真:0593-2883688 地址: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署前路14号3号楼
法律声明    技术支持:海峡四度
  • 微信二维码
  •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