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文学艺术
红星照我去战斗 血染青山铸忠魂
来源:    浏览:4783次     【字体:

——记长江支队六大队四中队队员李鸿儒

李鸿儒,男,山西省垣曲县皋落乡回村人,1921年生,1945年入党,入伍后先后担任垣曲县二区区委干事、副书记。1949年,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六大队四中队南下福建,任寿宁县四区区委书记。1951年5月8日,在平息寿宁“平溪大刀会武装暴动”战斗中壮烈牺牲,享年30岁。

泪别妻儿踏征程

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胜利,大片解放的新区由谁来接管,由谁来治理这一严峻问题摆在了党中央面前。1月中旬,在党中央“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进军号角中,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作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决定:从北方老革命根据地抽调坚强得力的干部,就地组成即将被接管的新解放区的党、政、群、武各套干部班子,随军南下,投身新区政权建设,为建立新中国奠定组织和政权基础。2月,根据太岳四地委的指示,垣曲县立即开展了南下各套干部班子的抽调组建工作。

李鸿儒的家乡垣曲县皋落乡历史悠久,古为赤地别族皋落氏聚住地①,皋落氏为炎帝后裔赤狄的一支。皋落距垣曲县城仅数里之遥,清清亳清河静静流淌、纵横乡域。 “河水东过平阴县北,清水从西北来注之。清水东流迳皋落城北,服虔曰:‘赤狄之都也’”② ,是晋东南人文底蕴深厚、地沃水美之地。李鸿儒生于斯,长于斯, 对皋落有着深深的眷恋乡情。

开展南下班子组建工作的时候,也正是时任垣曲县二区(即皋落乡)区委副书记李鸿儒新婚不久之际,妻子张凤华是邻村人, 长得眉清目秀, 呀呀学语的儿子李黑蛋活泼可爱, 一家人小日子正过得红红火火。而当时垣曲要组建南下新区班子,对这个只有6万人口的县份来说,压力是很大的。一是在这之前,垣曲已陆续调出数百名干部(包括1948年2月份抽出62名骨干支援新区河南省渑池县组建公安局);二是当时垣曲不少同志和家人担心从北方到南方,离乡背井,人地两疏,水土不服,语言不通,生活不适应。有的干部家属怕抽调自己男人南下,连政府的救济粮都不敢要,同善镇的一个妇女硬是用毛驴把已发到家里的救济粮送回县上,说是“只要不让丈夫南下,一家人就是饿死也情愿”。 之后还有两名垣曲干部临阵脱离南下队伍,被地委通报。为保证南调工作顺利进行,当时垣曲县委定下一条:县区各套班子实行“走正留副” ③,即南下新区班子一般由县区“一把手” 组成。这样,李鸿儒作为垣曲二区区委副书记是可以不做南调要求的,因而是否报名南下,对已过上“分了田地有了牛,老婆孩子热坑头”好日子且又有深具恋乡之情的李鸿儒而言,将是一个两难的抉择。

大浪淘沙,沉者为金。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李鸿儒坚定地听从党的召唤,支援新区政权建设,他说服了妻子、父母,毅然带头报名要求南下。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反复讨论酝酿,好中选优,三榜定案,南下人选李鸿儒榜上有名。当时,垣曲县委、县政府为了支援干部南下,在县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拨出小米10686斤,救济50名家庭有困难的南下人员亲属,还拿出小米1260斤,为27名南下人员解决缺衣少被问题,南下启程时,县里又拨出1150斤小米作为路途医药费。2月27日,垣曲县委在县城(今垣曲古城镇)召开欢送全体南下干部大会,并合影留念。一时间,垣曲革命老区再次出现了“母送子,妻送郎,兄弟姐妹竞相上战场”的感人场面。3月6日出发那天,垣曲县党政军群干部、群众近千人敲锣打鼓夹道相送,声声激励着李鸿儒和全体南下队伍。在与前来相送的父母妻小临别时,李鸿儒肩挎背包,张凤华怀抱儿子,一时间夫妻俩默默无语,挥泪而别。3月下旬,垣曲、晋城、高平、阳城、济源、孟县等太岳区南下干部到达太行区所在地--河北省武安县,与太行区南下干部会合,在这里,垣曲县的80名南下人员正式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第六大队第四中队”,戴上了标志着党指挥qiāng尊严的红五星帽,第四中队政委为垣曲县原县委书记侯景域,中队长为垣曲县原县长郝贵堂,中队设四个分区委,分委书记分别是靳三军、李鸿儒、马景岱、伍秉法。

1949年3月,人民解放军已是陈兵百万,剑指江南。3

月30日,太行、太岳南下区党委在武安召开第一次全体南下干部大会,会上区党委书记冷楚在传达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后,明确提出“这次南下的首要任务就是铲平反动基础,消灭国民党武装残余,肃清匪患”。 这意味着长江支队人将重返战场,当大会领唱起南下之歌: “毛主席、朱总司令家住在南方,万里长征到北方把咱来解放,我们要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时,李鸿儒热血沸腾,深感南下战斗使命的重大与光荣;当晚,在观看戏曲《血泪仇》《木兰从军》后,李鸿儒感概万千,更加坚定了南下信心。

垣曲启程,武安整编,纵横八省,半载行程,会师建瓯,长江支队六大队四中队日夜兼程,辗转跋涉六千余里,于 9月19日到达福安赛岐镇,与闽东地下党组织胜利会师。9月23日,在赛岐天主教堂召开了长江支队六大队与地方游击队会师大会。会上,闽东地下党领导黄垂明、陈帮兴,南下六大队政委王毅之先后讲话,大会正式宣布成立福建省第三地委和第三行署,任命王毅之为地委书记,康润民为专员。同时还宣布了各县党委、政府、农会、武委会班子成员名单,来自垣曲县的四中队接管寿宁县,李鸿儒任寿宁县四区区委书记。当日,李鸿儒同四中队全体队员一道,在郭人健、郝贵堂带领下,背起行装,徒步奔赴寿宁开展工作。

血洒沙场写春秋

闽东山岭丛崎,四中队接管的寿宁县更是闽东典型的山区,县域从南至北与周宁、政和两县交界的仙岗顶、粗坑头岗、南山顶海拔都在1300米以上,有“车岭车到天,九岭爬九年” ④之民谣,解放初期的寿宁,不仅穷山恶水、山高水冷,而且交通闭塞,条件艰苦。李鸿儒到寿宁后,克服种种困难,在寿宁解放初期的接管政权、民主建政、土地改革、减租减息、恢复经济等工作中积极工作,艰苦奋斗,受到寿宁当地人民群众的赞扬和拥戴。

时寿宁县境内武装土匪如麻,他们依托山区,蛰居密林,千方百计对抗减租减息、镇压反革命和土改工作。光天化日之下,干部在台上讲话,下面打黑qiāng时有发生。其中寿宁县的范乃杨部土匪时为福安地区最大的股匪,范除收买寿宁县各路散匪、地痞、流氓、赌徒、恶棍600多人,组成“海防司令部闽东反供游击第三团” 并自任团长外,又与霞浦南竿塘台湾蒋匪海防司令部朱绍良接上联系,进一步扩充整编,番号为“中国人民救国军第三纵队闽浙边区游击队总队”, 范乃杨任总队长,下辖3个支队、8个大队、10个中队、34个小队,有各种长短qiāng、机qiāng600多支,成为有领导、有组织、有纲领的国民党反革命政治股匪,范匪还勾结寿宁反动会道门、反动地主、恶霸,为他们筹集反革命经费,布置策划骚乱破坏,杀害我乡干部、战士、农会会员、民兵20人,杀害群众45人,反革命气焰嚣张至极。但全体垣曲四中队干部思想稳定,对敌斗争坚决,在剿匪斗争中团结依靠寿宁人民,以身作则,埋头工作,充分表现出老解放区干部的坚强素质。

李鸿儒所在的寿宁县第四区(平溪乡)地处县境西南部,东与斜滩镇、芹洋乡交界,东北与下党乡接壤,南邻周宁县纯池镇,西接政和县澄源乡,北靠浙江省庆元县,区内山峰重叠、沟壑交错,形成天然屏障,四区所在地平溪又是寿宁县第二大镇,这种既有集镇又有山地屏障的地理环境, 成为土匪的理想出没地。李鸿儒一到平溪,在担任四区区委书记的一年多里,多次亲自带队指挥四区的剿匪战斗,集中精力保一方平安。1949年10月26日,福安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王毅之亲手制定并下发了《关于肃清内地散匪及整顿发展地方武装的指示》⑤,同时根据寿宁县土匪力量强的情况,福安军分区专门为寿宁县配发了轻机qiāng2挺、步qiāng50余支、子弹3000多发、手榴弹500多枚。

按照地委《指示》要求,李鸿儒立即行动起来,把剿匪、建立地方武装当作当时四区的中心任务来抓,在很短时间内成立了有30余人的区中队和武装班,为武装班装配了qiāng支10支,组建了亲自挂帅的平溪剿匪指挥部,领导制定了第四区军事清剿、政治瓦解、发动群众、武装自卫的四项工作方针,并发动群众,在四区各村建立了群众性治安小组、农会组织,实施连村连防,李鸿儒要求:“只要一村打响,就要村村支援”。从1949年底开始,李鸿儒多次带领区中队,攀葛藤、爬峭壁、钻密林、涉险滩、趆沟壑,风餐露宿,昼伏夜行,或紧密配合县大队和军分区警备团,或独立组织出击,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围剿范乃杨股匪的战斗,而每一次剿匪行动,李鸿儒无一例外都是亲自带队,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冲锋陷阵,取得了一系列战斗胜利,体现了这位来自太行太岳老解放区干部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1951年1月,剿匪部队获悉匪首范乃扬躲藏在马鞍山下大山岗,李鸿儒率四区区中队连夜冒雨出击,配合军分区警备部队、县大队合围范匪,午夜时分部队完成对马鞍山的包围,次日拂晓开始严密搜索,发现了范匪隐藏处,范乃扬顽抗拒捕,被当场击毙,匪参谋长叶广裕亦被击毙,俘虏匪徒多人。至1951年5月,寿宁县境内的政治股匪及其他经济散匪基本肃清。

由于平溪山深林密,消灭范乃扬股匪后,仍有不少敌对残余分子依托山区,在平溪、托溪、竹管垅、钭滩等地频频出没,他们对新生政权极端仇视,敌视土地改革,伺机进行破坏活动。时寿宁同善社会道门和大刀会号称“一文一武”,成为国民党、土豪劣坤、地主恶霸操纵利用的反动工具。4月下旬,寿宁南路大刀会管带李承柳,召集会首开会策划暴动。5月7日,会首杨德洁派杨达第等30余名会徒前去政和县,取回“法兵符带、法刀” 。 5月8日,李承柳在四区平溪杨溪头村大王坪纠集了210多名大刀会会员,号称“中华救国保民军”, 妄言“尊师有谕,当今之世,平治天下,舍我其谁,现在就要和共产党斗一斗” ,组织了震惊闽东的“平溪大刀会武装暴动”,暴动当日,大刀会先是包围并烧毁了杨溪头村农会主席杨显云的房屋,极为残忍地杀害了杨显云和农会会员杨行应、杨成岩、杨显炉等4人,掠走全部财物。

区委书记李鸿儒惊悉杨溪头村大刀会的暴行后,悲愤填庸,不顾区武装力量的单薄,一边布置向县大队报告大刀会武装暴动情况,一边立时抄起驳克qiāng,带领区中队和武装班30余人前去平暴。将近响午时分,区干队和武装班在平溪南坡山七宝岗与上百之众的大刀会暴徒遭遇并发生战斗, 面对纷纷从林中壑下钻出穷凶极恶、手持qiāng枝、挥舞大刀的刀会群魔,李鸿儒面无惧色,靠前指挥,带领区中队和武装班与数倍于己之敌展开了殊死搏斗。战斗中,刀徒中突然有人对着李鸿儒狂叫“他是共产党的头,砍死他! 砍死他! ”,立时两名刀徒一前一后向李鸿儒扑来,李鸿儒挥qiāng“当当” 两声qiāng响,眼前一名刀徒应声倒地,另一名刀徒窜上前来,李鸿儒一脚踢落他手持的大刀,与其肉搏,然而,更多杀红了眼的刀徒闻听qiāng响,蜂拥而上,将李鸿儒团团围住,时区中队其他战友正与刀徒拼力招架,近旁的通讯员小连见状疾步跃身解围,却被两名刀徒砍倒在地,更多的刀徒一齐涌向李鸿儒,此时手持驳克qiāng的李鸿儒已难以施展战斗,先是头部被刀徒狠狠砍下一刀,紧接着腰部又被横扫一刀,李鸿儒倒地后,穷凶极恶的刀徒并未罢休,轮番挥起大刀,朝着怒目圆睁的李鸿儒一阵乱砍,顿时李鸿儒身中十四刀,鲜血四喷,横尸河滩,壮烈牺牲。这场遭遇战,区中队同志终因寡不敌众,含泪且战且退,共击毙刀徒2名,伤多名,区中队也有伤亡。当日下午,县独立营赶到,匪首李承柳一伙遁山逃命,三区(托溪乡)、四区(平溪乡) 区中队会同县大队、县区干群千余人协同合围,投入剿灭刀徒战斗,战士们同仇敌忾,高呼为李鸿儒报仇,经数天搜山围捕,击毙刀会首恶杨德洁、李启章,活捉刀会会首张宗祥、张邦居,103名刀徒落网。

人民怀念丰碑在

七宝岗之战,四区各乡村贫雇群众闻讯李书记壮烈牺牲,都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是李鸿儒领导的土地改革,给平溪贫雇农带来了新生活,是李鸿儒组织开展的剿匪斗争,带来了四区的一方平安,他们纷纷携老带幼,前来平溪为李书记吊唁送殡,四区干群在平溪对面显目的山岗上为李鸿儒修造了坟墓,立上了石碑。出殡那天, 千米平溪长街,人们夹道挥泪送殡。李鸿儒走了,年仅30岁,他用青春、热血和生命, 在寿宁、在闽东、在八闽大地,为后人树立了熠熠闪光的长江支队丰碑, 谱写了荡气回肠的长江支队革命精神。

人们没有忘却李鸿儒,直到今天,在寿宁每年清明节仍有群众自发前去李鸿儒墓碑前扫墓祭奠,寄托哀思。之后,李鸿儒的名字更被镌刻在寿宁县巍巍革命烈士碑刻上, 英名长在。

人们没有忘却李鸿儒,1952年,李鸿儒的爱人张凤华携孩子小黑蛋,辗转数千里,来到丈夫牺牲的地方,刨出烈士的遗骨,用布包细心裹起,背回山西老家,安葬于皋落亳清河畔,让烈士魂归故里,与自已生死相随,从此,年纪轻轻的张凤华没有再嫁, 而是数十载如一日,含辛茹苦培育李黑蛋长大成人,尽心致力赡养李鸿儒父母和一个残疾兄弟直到送终,用毕生精力印证了对烈士永远的惦记之情。

人们没有忘却李鸿儒,1993年,当寿宁县领导闻知已是古稀之年的李鸿儒爱人张凤华仍是单身独居,体弱多病,生活清贫,每月靠垣曲县民政局48元的生活补助费为生的情况时,在数天内发动干部群众捐款5000余元,寄到垣曲县农业银行,转给张凤华。

人们没有忘却李鸿儒,多年来,与李鸿儒同来寿宁的长江

支队四中队的赵恒强、常博厚、缪汝浩、董建业、王甲贤和阴发明、张瑛夫妇不顾年老体迈,数度前往寿宁祭奠战友。在李鸿儒英烈碑前,赵恒强老人思绪万千,含泪赋诗一首:

六十年前出垣曲,风雨同舟到寿宁。

除暴安民责任重,平溪书记任上行。

身受大刀数十处,英勇献身史留名。

青山翠柏陪忠骨,耄耋洒泪祭英灵。

人们没有忘却李鸿儒,至今,李鸿儒的名字仍在寿宁大地回响。2011年5月8日,寿宁县委组织部在李鸿儒牺牲60周年之际,组织了30多位当地老同志到李鸿儒墓前祭奠英烈忠魂,正如当时吴传洪副部长的祭文之所言: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是一群20多岁的有志青年,不远万里,跋山涉水,从三晋大地来到寿宁。他们不怕伤寒的折磨,不怕酷暑与疟疾,不怕饥寒交迫,不怕反动派的qiāng林弹雨,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南下、革命! 在人地生疏、语言不通、匪患猖獗的寿宁建立起新生的人民政权。面对死亡他们义无反顾,身处艰难困苦他们笑对人生。历史不会忘记他们,寿宁人民更不会忘记他们,不会忘记! 我们敬仰他们,他们是寿宁的英雄,他们是我们心中的丰碑!”

人们没有忘却李鸿儒,早在笔者幼年时,就曾在就读的小学礼堂,同全校师生一道,聆听过同为垣曲老乡亲、同在寿宁工作的父亲申景武所作的包括李鸿儒事迹的长江支队革命史报告,至

今仍留下英烈悲壮牺牲的深刻印记,这份印记,不仅仅是发自“亲不亲乡亲” 吧,更多的是一种深沉的缅怀与崇敬。李鸿儒南下在闽时间虽然短暂,但那是一个政权交迭剧烈变革、土地改革风起云涌、剿匪镇反惊天破石的特殊时期,正是在这一时期,李鸿儒经受住了血与火的考验,并在烈火中得到永生。李鸿儒是长江支队这个革命群体的一个缩影, 铁心跟党、红星照我去战斗是英烈铁血精神的根基所在。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长江支队人之后代, 更不应该忘却我们的革命先辈,先辈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崇高精神, 将永远是一个代代延续的传承过程。

(作者系霞浦县长江支队研究会会长、宁德市长江支队研究会常务理事)

------------------

①《垣曲县志》1993年版

②《水经注·河水》

③ 山西省垣曲县党研室编《太行革命根据地》 1993年第二期

④《寿宁县志》(二轮)2016年版

王毅之《初到闽东》

      
Copyright@2017-2024 宁德长江支队 (www.ndcjzd.com) 宁德市长江支队研究会   版权所有  闽ICP备19021258号-1
电话:0593-2883688 传真:0593-2883688 地址: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署前路14号3号楼
法律声明    技术支持:海峡四度
  • 微信二维码
  •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