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文学艺术
踏着父辈足迹闽东行
来源:    浏览:2594次     【字体:

阳春三月,大地回春,万物生机。我和妻子怀着对长江支队父辈们的深情缅怀,和我对第一故乡的思念之情(1955年我出生于霞浦),踏上了我多年来魂牵梦绕的闽东寻根之旅。

追寻父亲足迹,再忆父亲革命情怀。

我的父亲赵维华,1920年8月出生于河南省济源市承留镇承留村。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11月任济源县第四区公所管理员。1949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随军南下福建。1949年10月入闽后,任霞浦县第四区民政助理员,1950年至1968年先后担任了霞浦县组织部干事、霞浦县人民检察院秘书、霞浦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霞浦县横江钢铁厂党委书记、霞浦县农场党委书记、福安专区检察院二科科长,闽东水电工程指挥部保卫科长等职务。1973年因病退休,全家迁回原籍河南济源市,1977年去世,享年57岁。

(父亲73年从福建回济路过上海与福建组织干事合影)

(图为回乡前在福建拍的全家福,左二是我)

(全家合影)

父亲的一生,同4000多长江支队的父辈们一样,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出生,饱受了贫穷,饥饿的折磨(爷爷奶奶饿死、病死,过早的离开了人世)、兵荒马乱的蹂躏,度过了民不聊生的童年时代。1945年中原解放后,父亲参加了农会、土地改革运动,和解放区的穷苦人民一样翻身做了主人,才过上了有饭吃、有衣穿、有田种、有房住的安稳生活。

但是,1949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军事形势和准备随军渡江南进干部的指示》,济源县委也要组成一批南下干部。当济源县委动员大会后,父亲积极响应党的召唤,在国家与家庭的抉择中,他毅然选择了报效国家。他舍小家、顾大家、辞别故乡,辞别亲人,踏上了南下征途。

父亲在霞浦、福安多个部门工作过。在闽二十多年的政治生涯中,他与霞浦人民一起为霞浦、福安的政权建设、地方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改善忘我的工作着。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都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总是把党和组织交给的工作放在首位。记得1960年父亲在霞浦县国营农场工作期间,虽然离家不远,但是常常十天半月难见上他回家一次。记得我的弟弟(赵合新)即将出生,因父亲经常不能回家,母亲又照顾不了我和姐姐,为了不影响父亲的工作,就把我们俩送到原家祥伯伯家,让原大娘照顾我们。父亲仍因工作繁忙,半个月过去了也顾不上回去探望月子中的母亲和已经出生的小弟。

(1953年合影留念)

(1972年全家合影)

父亲的一生廉洁奉公,对党、对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无私无畏、淡泊名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坚守一个共产党员对党的无私情怀。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不管是在文化大革命、个人职务升迁、工作调动、子女工作安排等方面,尽管也有过不公平、不公正的待遇,但父亲从没有任何怨言和不满。记得我和姐姐插队期间,目睹着很多和我们一同下乡,有的比我们下乡晚的同伴们都安排了工作,可当我们央求父亲去给有关部门领导打个招呼时,父亲就显得非常不高兴,他对我们讲:“你们安排工作的事不要着急,我相信组织不会忘记我们,会给你安排的。不要给组织添麻烦……”他还经常教育我们说,你们现在的生活比起我们这一代人已经是很幸福了,要没有党的领导,有那么多先烈为革命流血牺牲,哪会有你们今天的幸福呀,人不能忘本,要懂得感恩,遇到困难、挫折、要多想想为人民解放献出生命的烈士们,心里就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父亲没有多高文化水平,但他的思想、他讲给我们最朴实的做人道理,永远都不会过时,在我们兄弟姐妹的成长路上,他的言传身教也就是我们做人的信念与榜样。

今天当我们做着舒适的交通工具,重新走过当年父亲工作过的地方,真叫人感慨万千。特别是在霞浦县寻找当年父亲工作的横江钢铁厂(在柏洋的外横江村)。当年的第四区公所(牙城镇)、闽东水电站,都是位于山峦叠嶂的深山区,距县城那么远、崇山峻岭、道路崎岖,在那刚刚解放,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艰苦环境下,父辈的工作生活是多么不容易呀!可是他就凭着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群众深厚的阶级感情,不顾自己生命安危,不怕艰难险阻,克服语音不通、交通不便等重重困难,把自己最宝贵青春年华无私地奉献给了霞浦人民。长江支队精神在这里熠熠生辉,父辈们给我们留下的伟大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弘扬长江支队精神,传递理想信念正能量

这次闽东行,使我们感动之二就是宁德地区长江支队的后二代,为弘扬长江支队精神,为我们父辈光荣历史的传承,做出了无私的奉献。我们2016年4月18日达到宁德的当天晚上,长江支队宁德研究会的张建安先生就把我们接到他家中热情招待,随即给建生哥打通电话,安排第二天参观长江支队纪念园做好录像准备工作。第二天我们四人一起参观了纪念园,张建安先生为我们讲述了当年长江支队南下的战斗历史,使我们对长江支队的历史由原来比较模糊的认识变得更加深刻。他们的战斗历史,长江支队的父辈们,响应毛主席“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令,从太行、太岳两个解放区组建了一支4000多人的南下干部队伍,先后有127人来到霞浦,投入到接管政权、土地改革、剿匪反霸、民主建政等工作。多年来,他们与霞浦人民团结一致、同甘共苦、艰苦奋斗,为霞浦的解放、建设、发展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和精力。张先生的讲解,给我们上了一堂弘扬长江支队精神,继承革命传统的再教育课。在宁德停留的两天里,他们兄弟二人还带我们参观了闽东历史博物馆、中华畲族宫等地方。从宁德到霞浦,张建安弟弟又是司机又是讲解员,对我们照顾得非常周到。建生大哥为我们全程录像,制作了让我们留下美好回忆的视频片。

霞浦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父亲入闽以后工作时间最长的地方。

(1963年父亲在霞浦检察院工作期间全家合影)

(我曾经的学校)

找到父亲工作过的横江钢铁厂、国营农场、霞浦县检察院和我学生时代的母校,是我这次来闽最主要的寻根目的,张建安先生与霞浦县长江支队研究会的申闽生会长,赵霞副会长取得联系后,他们冒着大雨很快与我们见了面。当我们得知曾和父亲一起工作过的原霞浦县县长李喜荣叔叔的情况后,我们就到他家里看望他老人家。李叔叔为我们讲述了当年父亲在闽工作过的几个地方的原址现状,并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所有疑团。告别李叔叔后我们就计划着第二天如何去寻找第四区公所,横江钢铁厂的原址。因为这两个地方距市区较远,且又都在道路比较难走的深山区。我们计划着第二天的行程时,来到了张建安先生的姨妈家,巧遇他的表弟从北京回来探亲,他是“大业传媒”的苏总。他得知我们这次闽东行的目的后,非常动情的说;“长江支队干部都是霞浦人民的功臣,你们从河南到这里寻根,可见你们对父辈多么有心,明天的行程有我给你们安排。”随即叫来了他的司机,交代明天陪同我们一起到横江村和牙城镇,吃住行都为我们安排地非常周到。苏总的言谈让我们感受到了霞浦人民对长江支队父辈们的敬仰,他的善举也深深地感动了我们。就这样,第二天司机小蔡同志带着我们去了柏洋镇的外横江村和牙城镇,在我们多处询问和热情老乡们的引领下,找到了父亲入闽的第一处工作站:霞浦县第四区公所,和1958年大办钢铁时的横江钢铁厂(父亲当年是横江钢铁厂党委书记)。虽然第四区公所原址已盖成牙城镇中心小学,原来的办公楼已经破烂不堪,横江钢铁厂也已被水库淹没,仅剩3户人家还住在那里。但是,当我们找到旧址时心情依旧异常激动,因为这里有父亲当年工作过的足迹,有我儿时美好的回忆,也是我多次日思夜想再来看看的地方,我怎么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和妻子在两处分别拍照留念,记下了这永久、美好的值得回忆的瞬间。

(父亲工作过的横江钢铁厂旧址)


(父亲工作过的第四区公所旧址)

回到市区后,我们分别找到了霞浦检察院、国营农场的原址,参观了霞浦县文化广场等地方。

闽东行的第五天,在张建安先生的关照下,我们与福安市济源籍南下长江支队后二代李小荣大姐、常福华大哥取得了联系。在他们的陪同下,一起参观了父亲工作的最后一个地方——闽东水电站。

(与李小荣大姐合影留念)

我们这次闽东寻根之行,在宁德、霞浦、福安长江支队研究会兄弟姐妹的亲切关照下,圆满的结束了。一路走来,我们收获多多,感动多多。这次闽东行最大的收获就是又一次对长江支队战斗历史和父辈们的革命精神的再学习,再认识。他们为解放全中国,建设新福建,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精神,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信仰力量的伟大,宗旨使命的神圣。感恩父辈们在那段艰苦岁月里的无私奉献,缔造了长江支队精神,感恩父辈们给我们留下了这样宝贵的精神财富;二是闽东之行加深了我们与长江支队二代兄弟姐妹的情感联系,是父辈的长江支队精神把我们紧密地联系到一起。闽东的后二代努力践行并弘扬长江支队精神,传递着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正能量,使为党的革命事业奋斗终身的老一辈英灵得以告慰。闽东的兄弟姐妹为弘扬长江精神所做的努力对我触动很大,向你们致敬!我们将以这次闽东之行为弘扬长江精神的新起点,让我们的儿女们认识到这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并担当起三代人传承长江支队精神的重任,使长江支队精神代代相传,红色记忆永不褪色。感谢为我们这次闽东行提供无私帮助的张建生、建安兄弟、申闽生会长、赵霞副会长、苏总、小蔡、李小荣大姐,常福华、周玲大哥等(按相识顺序),每个人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最后我用四句话为闽东行画上圆满的句号。

阳春三月闽东行,缅怀父辈报国情。

弘我中华正能量,长江精神华夏颂。

赵维华之次子赵家合儿媳王桂兰

2016年4月20日

      
Copyright@2017-2024 宁德长江支队 (www.ndcjzd.com) 宁德市长江支队研究会   版权所有  闽ICP备19021258号-1
电话:0593-2883688 传真:0593-2883688 地址: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署前路14号3号楼
法律声明    技术支持:海峡四度
  • 微信二维码
  •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