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历程
太行烽火
位微未敢忘报国 ――记战斗在海防前线的南下干部李水清
来源:    浏览:601次     【字体:

烽火岁月  历经考验

长江支队干部李水清1921年9月25日出身于山西省沁县松村镇前庄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在共产党抗日救国思想的宣传教育下早在七七事变”之前,刚满17岁的他,就参加了薄一波等共产党人主导的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牺盟会,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8月,李水清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抗日战争中,李水清是前庄村最早的、也是抗日最积

极的一批共产党员。他担任过村党支部书记兼民兵队长、区征兵队队长、区中队指导员,在村里和区里的政治、征兵和民兵工作上都有所建树,在当地颇有影响;也经历过区中队遭受日伪军伏击,他死里逃生,被迫逃到邻县改名换姓谋生的严重挫折

在解放战争中,他参加保卫解放区的上党战役和土地改革发展生产等各项革命工作。还因表现突出被抽调到新解放区灵石县帮助搞土改“纠偏”工作。

当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后,党中央“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战略决策时,专门从华北和华东老解放区紧急调五万多名德才兼备的党员干部随军南下,接管旧政权,治理和建设新解放区。

尽管李水清也有家庭缺人、缺钱、缺粮的拖累,也有对刚过上几天和平生活,又要背井离乡,千里南下,重历战火的不舍,还有对南方新区气候炎热多雨、语言不通、人地两疏、敌情错综复杂的担忧。当国家与人民需要时,他踴跃报名,接受党组织的挑选;当形势发生变化,党需要他们继续南征,去接管华东最贫穷的蛮荒之地福建时,他也没有什么怨言。

李水清和长江支队干部从寒冷的冬季离家,一直到冒着七月酷暑,顶着天上有飞机轰炸,地下有国民党军队袭扰,风雨兼程、爬山涉水,才完成了从太行山上的长治到东南沿海长达6000多里,历时8个月的艰苦的南征。

1949年8月16日,李水清所在的长江支队第四大队五中队解放和接管了被誉为福建前线的福建省闽侯地区连江县。从此,当年还不到30岁、风华正茂的李水清,就把自己最美好的人生,都奉献给了连江县这个第二故乡的人民。

一手拿好枪  一手搞建设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农田稀少,矿产和现代工业更少,加之山高林密,交通闭塞,风灾雨灾旱灾频繁,历史上从来就是一个一方土地养不活一方人的、兵家不争的贫困省份。

长江支队干部到达的福建时,国民党政府和军队已在撤退之前,把能带走的人、财、物收刮干净,带到台湾去了。带不走的,也破坏的差不多了。国民党留下的是十多万负隅顽抗的国民党军队和7万多土匪与特务,是一大批失业失学、缺钱缺粮的劳苦大众,是需要安置的几十万国军俘虏和旧政权人员,是一个贫穷、落后、混乱的烂摊子。

参与解放和接管福建的解放军官兵和南下干部深有体会地说:“接管接管,没有什么财产和权利可接,却有众多事关贫穷百姓生产和生活的难事、苦事要管。”

没有制空权和制海权,战斗在海防斗争艰苦第一线的共产党组织和解放军官兵以及南下干部,唯有一手拿枪,随时准备击退国民党军队反攻大陆的企图和特务与土匪的破坏;一手搞建设,建立人民政权、团结和领导福建人民艰苦奋斗,才能使福建逐步摆脱贫困,让人民安居乐业。

位于闽江口北岸的连江县,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千年古县也是一个海域面积大于陆地面积的沿海县

连江县解放时,离该县黄岐半岛仅有8公里的马祖岛还被国民党军队占领,他们也建立了一个连江县政府。连江成为当今中国唯一有两个县政府的县。

国民党当局不甘心于他们在中国大陆的失败,时刻梦想着要反攻大陆。面积仅有20平方公里、居民仅有1万余人的马祖岛,最多时竟然驻扎着国民党陆海空军4万多

在海峡两岸关系紧张的几十年间,马祖岛敌军不仅隔三差五的就向我黄岐半岛等沿海地区开炮,还经常放飞携带宣传品的风筝和气球,播放对大陆同胞的广播,对我军民开展心理战同时,不是经常军舰在海上抓人抢船,破坏我渔业生产和海上运输就是派兵派特务乘夜摸上大陆搞破坏。处在对敌斗争第一线的连江县沿海乡村,被誉为福建海防前线的前线。

李水清南下到连江县后,第一个岗位是担任管理整个黄岐半岛的六区党委组织委员。六区区委、区公所设在马鼻镇,管辖的地盘很大,有9个乡镇,7万多人口。接管六区的干部仅16人,其中南下干部只有8人。

那时在连江县沿海地区工作的干部,每人都配发一把步抢、几十发子弹和4颗手榴弹。县区领导则配发手枪和手榴弹。干部和民兵都是一手拿枪,一手搞建设。李水清配发的是一支20响的驳克枪,这种手枪射程远、战斗力强,很受欢迎。在连江县沿海地区工作时,李水清基本上是枪不离身

连江刚解放时,各级党组织最主要的任务是接管旧政权,铲除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基础,建立县、区、乡新的人民政权,发动群众剿匪反霸,征粮支前,稳定社会秩序。

六区离敌人占据的马祖岛最近,山匪、海匪和潜伏的特务很多,相互勾结到处打家劫舍,拦路抢劫,社会秩序很乱。六区区公所的牌子曾多次被反动势力折断后扔在地上。区里干部晚上不敢在区公所睡觉只能背上背包扛起枪,转移到山上隐蔽的地方过夜,才能保证安全。

由于人少事多,六区分成几个片区,由每个区委委员带上本地干部,负责所分管的包干片区的各项工作。虽然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工作很紧张也很危险,生活很不习惯也很艰苦,但李水清等富有根据地建设和武装斗争经验的南下干部,不畏艰险,充分相信和依靠本地干部,密切联系和服务人民群众,积极地开展工作。

当时南下干部开展工作感到较大困难的就是语言不通。尽管有本地干部群众的支持帮助,语言不通仍给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不仅闹出了一些笑话,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为了过好语言关,南下干部决心结合工作与生活,虚心向本地干部学习当地语言,尽快过好语言关。经过半年多的勤学苦练,李水清等不少南下干部初步学会了本地话的一些日常用语,虽然还讲的不清楚,但连听带猜能听懂个大概意思,加之通过一些读过书会讲普通话的本地干部帮助,很快就能做出必要的反应,给工作和生活带来许多便利。

另外一个很大的困难就是生活不适应。来自华北的南下干部长期吃面食,来到连江这个南方沿海县后,由于当时经济还很困难经常是以地瓜加稻米的稀饭为主食以小鱼小虾加贝壳类、海藻类的海产品为。对此,南下干部很不习惯,总感到做为主食的地瓜稀饭,吃得再饱也不经饿,希望能来点干粮或吃点面食。尤其感到海产品当菜很腥吃不惯,闻了就想吐。加之南方天气炎热多雨,蚊虫比较多,不少南下干部都得了风湿和皮肤等疾病。对此,李水清等南下干部,只能一边咬牙坚持,一边虚心向本地干部群众学习防病治病的土办法、掌握过好饮食关、生活关的小窍门,经过一段艰苦磨炼,才慢慢地适应了当地的生活。

因为北方老解放区的南下干部能严以律己、吃苦耐劳,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很快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支持,逐渐站稳了脚跟。接管建政、剿匪反霸、征粮支前和恢复生产等各项工作都逐步打开了局面。

1950年上半年,连江县对管辖地盘太大的一些区委进行

调整后,李水清调到位于琯头的三区主持区政府工作。

琯头区位于闽江北岸的出海口,面江靠海,与东边敌占区马祖岛也是一水之隔,是福州通向连江县和闽东的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社情、民情和敌情极为复杂。

当时农村基层的旧政权还来不及改造,仍沿用旧的保甲制度和旧的人员,暗中与盘据在马祖岛的蒋军、出没山林与海岛的土匪保持联系,不断散布谣言,侍机搞破坏。蒋军和土匪经常里应外合,趁着黑夜袭击我新生的人民政权,伏击和杀害我基层干部和拥护共产党的进步群众。

他们把打击的重点放在穿军装的南下干部身上,四处张贴告示宣称:抓一个南下干部送到马祖岛上,奖大洋500元,杀一个南下干部把脑袋送到马祖岛上,奖现大洋100元。

1950年5月的一个深夜,由潜伏特务带路,琯头区公所被从马祖岛摸上来的几百名国民党部队包围了。紧要关头,到琯头区工作不久的李水清挺身而出,凭着多年当“土八路”积累的军事斗争经验,沉着地带领区武装班和全区十多个干部,依托区公所驻扎的宗族祠堂,借助夜色安排武装人员布好几道防线,尽量节约弹药,顽强地抵抗几百个蒋军和土匪的围攻。

同时,琯头区委还派人从后门突围到县城报信求援,并虚张声势造成解放军援兵很快就会赶到的假像,沉着地与敌人斗智斗勇。相持了一整个晚上,虽然几次面临险情,最终都一一被化解。天快亮时,蒋军看到攻克区公所无望,又耽心被解放军援兵所包围,不得不乘船向海上撤退。琯头区干部和民兵班以仅有几人受伤的小代价,守住了区公所,挫败了蒋军要打掉琯头区人民政权,消灭全区干部的企图。

不甘心失败的反动派,还不断制造谣言,破坏我新生的人民政权。琯头区有个旧军警人员出身的人,整天装神弄鬼,说他会呼风喚雨,看相算命,招摇惑众。此人到处散布“北仔(南下干部)到我们这里掌权肯定会风不调雨不顺,共产党坐天下的日子不会长久,国军很快就会在美国的支持下反攻大陆”等各种谣言。

由于当时生产和生活条件落后,种地或出海捕鱼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当地人对风水比较迷信,加之刚刚解放,琯头区农民和漁民被这些谣言搞得人心惶惶,对我党和人民政府持怀疑态度,不敢与我党干部和解放军多接触,更不敢公开站出来揭发敌人阴谋和罪行。

李水得知这件事后非常恼火,派人把此人请到琯头镇,要他当面表演呼风唤雨的才能,讲一讲为何共产党和南下干部掌权就不行了?!

平常能言善辨的这个人,在李区长面前虽然有所收敛,但还在胡绞蛮缠地狡辩,一点认错的态度都没有。看到与此人没法讲道理,一直弊着火的李水清,忽然拔出驳克枪,朝这个人脚下的地面开了一枪,吓得他瘫倒在地上,裤子都湿了,口齿不清地连连表示:再也不敢装神弄鬼、散布谣言,与共产党作对了

李区长的此举狠狠打击了敌对势力的嚣张气焰,使琯头区平静了一段时间,但此事却被別有用心的人添油加醋地加以歪曲后,告到县里,说他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吓唬了百姓。

因为此事,李水清受过一次警告处分。他虽然心中有气,但经历过太多风雨的李水情并没有把这个处分太当作一回事。他感到,现在有些政策规定对敌人的打击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不利于解决现实问题。他认为只要有利于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有利于保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事,该做的还得做,个人受点委屈算不了什么!

当时,福建省在执行剿匪政策时,存在着“宽大无边”的偏差一些惯匪被抓后,未受到应有的惩罚,很快就释放了,然后又重新为匪,危害人民,以致土匪的气焰日趋嚣张。对打家劫舍的土匪尚且如此,对这些动口不动手的敌外围人员更是没什么太好的办法。

由于台澎金马地区国民党军队的疯狂反扑和福建各地土匪的激烈反抗,由于解放初期我方过于宽容的政策,福建省的匪患难除,反革命破坏活动愈演愈烈,严重地威胁到新生人民政权的稳定和百姓的安危。

1950年夏秋之间,发现问题的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下令福建省应纠正剿匪斗争中政策过于宽大的偏差,结合剿匪斗争迅速开展镇压反革命和土地改革运动,以根除国民党反动政权的政治和经济基础,迅速荡平百年匪患。

早就认为我们不能对反革命分子太过客气的李水清,全身心地投入到土改、镇反和剿匪斗争之中。

在剿匪和镇反的斗争中,琯头区委、区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采取区别对待的办法,对手上有血债、民愤大,继续与我党和人民政权为敌的反革命骨干决不手软,见一个杀一个。对不再为敌的历史反革命和没有血债的一般反革命分子,则根据其犯罪情节的轻重,分别给予判刑劳改和监督劳动等办法予以打击。在镇反运动中,头区共枪决反革命分子近百名,被判刑劳改和监督劳动的反革命分子也有上百名,终于刹住了反革命分子的嚣张气焰。

琯头是个半渔区,既有本地渔民,还生活着上千名“连家船民”。这些“连家船民”的祖先大多是从外地逃避天灾人祸来到福建后,在江河入海口买条小船以打鱼为生。“连家船民”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在岸上没有立锥之地,全家人长年累月生活在窄小的“连家船”上。由于船上空间有限,不经常行走,脚有些弯曲,被蔑称为“曲蹄”,倍受官府和当地豪强的欺负。

解放后,这些昔日的“曲蹄”虽然政治上翻了身当了主人,无人敢公开歧视和欺负,但弱小分散的“连家船”,无力抵抗狂风暴雨等自然灾害,也捕不到什么好鱼和大鱼,仅靠捕小杂鱼难以为生,生活依然贫困,婚姻和就学与就业也很困难

在连江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琯头区在土改中把“连家船民”组织起来,不仅斗倒了欺负他们的渔霸和豪强还帮助他们组织起来成立了渔业互助组,后来又升格成为东升渔业合作社

连江县和琯头区的党委和政府还从资金、物质和技术上大力扶持“连家船民”依靠集体的力量,逐步开始造大船、出远洋、捕大鱼。并在琯头镇的临江地段,调剂出一大块上好土地给他们,使他们能洗脚挺身上岸,盖住房办学校,办船厂和渔业加工厂,逐步过上了梦寐以求的新生活。

要立足黄岐半岛  军事生产都要好

由于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经验比较丰富,又经过省委党校的半年培训,1954年2月,李水清先是被调到位于海防最前线的黄岐半岛上的筱埕区任区委书记,筱埕区与黄岐区合并后,他又出任主管整个黄岐半岛黄岐区委书记

筱埕区与黄岐区都是位于黄岐半岛的渔区,共辖有6个乡镇。这里与敌占的马祖岛隔海相望,处在蒋军的大炮射程内,渔民出海捕鱼,还处在蒋军的步枪射程内。当时,我方在黄岐半岛驻军很少,筱埕区与黄岐区还属于半游击区,我军与蒋军长期互相炮击,马祖岛的蒋军也经常乘夜摸上岸袭击我方军民。

那时我海军和空军的力量弱小,难以组织足够力量护渔护航。对我实行海上封锁的国民党军队,不仅经常向到马祖岛附近的闽江口渔场捕鱼的我方渔民开枪开炮,还经常派军舰抢夺我渔民的渔获,甚至连人带船一块抢走。最多的一次,黄岐村和定海村,被抓走100多艘渔船、300多名渔民。后来,这些被抓的青壮年渔民大多被送到了台湾当兵。村里受害家属撕心裂肺的哭声,好几天也难以停歇。有的村因为很多青壮年渔民被抓走,快成了寡妇村。敌军的封锁和偷袭使我渔区的经济发展维艰,渔民生活很困难。

面对敌军的暴行,李水清等筱埕区和黄岐区的干部在尽力做好安抚救济工作的同时,因势利导,努力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大力提高渔民的思想政治觉悟,把渔民要报仇雪恨的强烈愿望,引导到组织渔民开展反封锁、反破坏的武装斗争上,引导到开展各种形式的生产自救上。

为抓好民兵建设,李水清等区领导在各村挑选青壮年建立了民兵连,大的乡村还成立了民兵营,区里则成立了民兵团。李水清亲自兼任民兵团政委。他不仅大力抓好民兵干部的选拔管理和民兵的思想政治工作,还与主管军事斗争的驻军领导和武装部、海防部的干部密切配合,狠抓站岗放哨、投弹射击、修工事、拼刺刀和护渔、护航等各项军事基本技能的训练。他还用自己十多年打日寇斗蒋军的经历,鼓励民兵要相信自己,组织起来,拧成一股绳,敢于斗争,就能保卫家乡和家人的安全。他的现身说法极大地激励了民兵的自信心和凝聚力。

李水清选拔和大力培养的筱埕区定海乡民兵营长陈杨才,胆大心细、机智勇敢,几年间带领定海乡民兵营先后参加海上护漁和护航的战斗140多次,击毙和俘虏60多名匪特,解救我方渔船和商船144艘,营救渔民和旅客870多名,营救被困在海上的解放军官兵40多名。陈扬才多次立功受奖,并几次被评为全国民兵战斗英雄多次晋京参加民兵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英模会议,三次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并奖励新式步枪一支。

黄岐区海丰村的民兵连长陈金达,也是一位李水清信任和依靠的民兵战斗英雄。他多次配合驻军侦部队,乘夜摸上敌占的马祖岛“抓舌头”、搞侦察,还在岛上的制高点插国旗、发放宣传品,开展心理战,成效显著,威镇敌胆,多次被评为全国民兵战斗英雄

李水清等区领导还特别注意在对敌斗争和生产建设的实践中,发现积极分子、培养党员和干部,他们先后推荐和提拔了孙亦实、陈扬才、陈木花、吴宜备、何双昌等一大批本地干部。区委区政府注意发挥这批本地干部政治素质好、当地情况熟、工作踏实肯干、在百姓中号召力强的优势放手让他们组织渔民和民兵在马祖岛附近闽江口渔场开展捕魚和护渔作业,开展保护商船货船的护航活动。还在连江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让他们带领青壮年渔民冲破马祖岛敌军的封锁,驾船北上转移到闽东渔场和浙江、江苏和山东、辽宁省的各个渔场捕鱼。同时,把没船的渔民和妇女、老人组织起来,在滩涂和近海大力发展贝类、藻类和蟹虾类海产品的养殖业,在岸上从事渔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渔产品的加工与销售。

他们还在多山缺水的黄岐半岛,发动群众打井和开挖池塘蓄水,以缓解旱季淡水紧缺的困难。同时组织农民围剿消灭危害庄稼的野猪等害兽和害虫。并大搞山地立体开发,在山顶上种树,在山腰种植地瓜、南瓜和玉米等耐旱杂粮,在山下种植小麦、水稻等主粮和蔬菜,努力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

海带是产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大型藻类,原来只生长在山东省以北的温带海域。1956年,担任黄歧区委书记的李水清,从一南下的连江县委农工部长田凤云那里听到省里要搞北方海带南移福建养殖试点的消息后,认为这是破解敌军封锁,花钱少,又可以让缺乏渔船的农渔民,特别是妇女和老人,从事渔业生产和经营的好项目,当即表示愿意当这个海带南移养殖的试点乡镇。经过他们牵线搭桥多方努力,争取到一起南下的省水产局分管处长李承旭和连江书记王洪志、县长张德茂等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终于把这个省里的重点项目争取到位于闽江和敖江的出海口、盐分适中、饵料丰富、水质条件良好的筱埕镇定海湾落户。同时积极配合省水产局,迅速调拨土地和人员,在筱埕镇建立了全省唯一的海带育苗场。

连江培育的海带种苗和养殖的海带适应性广、质量好、产量高,到1958年,全县海带养殖已发展到1万多亩。改革开放以后,连江海带养殖发展到了10万亩,而质量上乘的连江海带种苗的最高产量占到了全国的40%,成了全国的海带育苗和养殖、加工的大县。

连江的海带种苗不仅卖到省内外,后来还出口到日本和韩国。连江生产的海带则以品质好、产量高、总量大等特色畅销售省内外,在易发生甲状腺等缺碘疾病的我国西南、西北和华北的内陆省份,特别受欢迎,成了营养价值高、药用性能好、易于保存的绿色蔬菜促进了远洋捕捞业发展,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57年上半年,在连江海防最前线工作了8年多的李水清,被选送到福建文化干校脱产学习。去省里学习之前,他向组织上极力推荐有文化而且工作踏实肯干的本地干部刘永雄副书记,代替他主持黄岐区委的工作。

后来,随着海带养殖业的大发展,催生了连江县以海带为饲料的鲍鱼养殖和加工业的大发展。连江鲍鱼不仅产量占全国的30%以上,而且质量好, 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连江县还培育了杂交绿盘鲍等高档优质种苗, 创造了鲍鱼夏天到北方度夏、冬天到南方越冬的高产技术以及鲍鱼精深加工的技术。

如今,连江海带的年产值达30多亿元,鲍鱼的全产业链年产值达百亿元,成为全国海带和鲍鱼育苗、养殖和加工的大县

此外,以黄岐人兰平勇创办的宏东渔业为代表的连江远洋捕捞业,早已从国内走向世界,在亚洲、非洲和南美都设有捕捞和加工的基地,连江成了国内外闻名的远洋渔业大县。

连江的海带和鲍鱼的育苗、养殖和加工业,以及远洋捕捞和加工业,成了连江渔业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在连江县广大农民和渔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和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初积极促进海带南移到连江育苗和养殖、积极促进连江县捕捞业走向全国的李承旭、王洪志、张德茂、田风云、李水清等一大批长江支队南下干部,大多都去世。他们虽然未能看到连江已从海带育苗、养殖和加工的大县发展成为全国鲍鱼育苗、养殖和加工的第一大县未能看到他们为突破马祖岛敌军的封锁,组织连江渔船北上东海、黄海和渤海捕鱼,竟然锻炼和催生了连江远洋捕捞业的大发展;也未能看到连江县创造了40多年来,一直是全省第一、全国第二的渔业大县的辉煌业绩。但是,他们在解放初期,在敌军的枪炮威胁之下的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为发展连江县渔业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应该为历史所铭记!

后来,李水清又在连江县工交战线上奋斗了十多年,当过手工业局长、交通局长、工交局党委书记等职务。他干一行爱一行,在促进连江县工交战线的快速健康发展上多有建树,在当地口碑很好。

我曾问过他对区局级干部当了30多年,干得还不错却没有被提拔之事有何感想时,他稍为思考后回答说:我们当年受党教育投身革命后,只想救国救民不当亡国奴,根本就没想要当官发财、光宗耀祖。为国为民,我们连命都可以不要,还会去计较什么个人的地位和名利吗?许多比我优秀的同志都牺牲了,我作为幸存者,能活到今天,看到了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幸福,我们当年的理想逐一都变成了现实,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回想起李水清平凡又曲折的一生,我不由地想起唐明作词作曲的12集电视专题片《永远的长江支队》主题歌里的一段歌词:“出太行风华正茂,留八闽万般辛劳。你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要,只要百姓的安康,孩子的微笑!”

这段歌词不正是李水清和每一位长江支队干部一生追求和奋斗的真实写照吗?!   

                             2024.1.30 第二稿

      
上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7-2024 宁德长江支队 (www.ndcjzd.com) 宁德市长江支队研究会   版权所有  闽ICP备19021258号-1
电话:0593-2883688 传真:0593-2883688 地址: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署前路14号3号楼
法律声明    技术支持:海峡四度
  • 微信二维码
  •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