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支队千里南下的历程中,仙霞岭是最为险要的一座大山,也是入闽前的最后一座大山。
自1949年4月25日从武安挥师南下,长江支队穿过华北平原、江淮平原、杭嘉湖平原,历时三个月,途径7省65个县市。7月底,这支长途跋涉的南下干部队伍,终于来到进入福建前的最后一座大山——仙霞岭。
仙霞岭,是横亘于闽浙赣三省交界处的仙霞山脉中的一座险要大山。相比之下,长江支队中的太岳区人员曾经翻越的太行山东阳关,那就容易多了。其一,过东阳关是一路下坡,前方是一望无垠的华北大平原,仙霞岭山高林密,道路崎岖。其二,抵达仙霞岭正值溽暑时节,让从未经历酷热的北方人难以忍受。而且,队伍经过长途行军,人员体力消耗极大,伤病员增多。其三,东阳关是解放区,仙霞岭则是敌匪出没。
长江支队前辈们后来在回忆翻越仙霞岭时,几乎都一致认为,这是他们南下中最艰难的一段经历。
仙霞岭下仙霞关,地处闽浙赣三省交通要冲,绵亘在闽浙边界的茫茫群山之间,自古以来被称为“东南锁钥”、“八闽咽喉”。1000多年前的唐末,黄巢起义军沿仙霞岭开山辟道,由此入闽,设仙霞关。古代生产力低下,古人由浙入闽,这“仙霞关”的石阶小道足矣。
古往今来,络绎不绝的游客来此游览古迹,也引得无数文人骚客寻幽探胜。仅南宋一代,就有陆游、辛弃疾、杨万里等诗坛大咖,在此踯躅咏叹。民国著名文人郁达夫也曾慕名而来,他在《仙霞纪险》中感叹:“要看山水的曲折,要试车路的崎岖,要将性命和命运去拼拼,想尝尝生死关头,千钧一发的冒险异味的人,仙霞岭不可不到”。
这仙霞古道,随山势而辟,峰回路转达几十处。它长二十里,有宽有窄,宽处五六米,古道最狭处,竟不到一米,仅容一马通行。古道崎岖,有几百级石阶。由此可见,因其路隘林深苔滑,是不适合大部队行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