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派长江支队来福建的——长江支队入闽缘由探究
1949年,是谁派长江支队来福建的?是中央决定还是个人决定?是谁改变了长江支队原定接管的地方?这个不大不小的历史问题,从长江支队前辈到后人,历来存在不同说法。
那一段历史究竟如何,由不得任何人(包括笔者)臆想判决,信口开河,必须以证据说话。笔者试从有关史料中作出梳理,找出有说服力的根据,以正本清源。好在有老一辈革命家和长江支队前辈们的回忆文章,予以佐证。
一、首先,老一辈革命家张鼎丞回忆:“福建的接管和建设需要大量干部,张鼎丞向中央‘建议还是以冷楚所率三千干部到福建为宜,因为时间仓促另行准备干部来不及。’中央批准了这项建议。”
其中有两点值得重视:①、这是张鼎丞在华东局常委、组织部长任上向中央提出、中央批准的;②、张鼎丞为强调“中央批准了这项建议”这件事的来源及其重要性,特意在这段话后加以注明:“参见华东局《关于对福建工作的准备问题》”。
(《张鼎丞回忆录》第十一章)
二、在贾久民、刘健夫、申步超三位长江支队老前辈的回忆中,关于长江支队入闽缘由,与张鼎丞记述的基本一致:“中央决定提前一年,由华野十兵团解放福建……由张鼎丞同志负责带领华东纵队几千干部支队,随军入闽。”
(《长江支队回忆录》中贾久民、刘健夫、申步超合署文章《第三大队入闽历程》)
三、在刘尚之贾久民温附山王禹四位长江支队老前辈的合署文章中,是这么回忆的:“张鼎丞向邓小平同志提出,福建缺少干部,要求长江支队四千多干部调给福建。小平同志很痛快地答应了,说:‘可以,西南需要的干部我们再另想办法。’因此,华东局告知长江支队要继续南下,到福建工作。”
(《长江支队回忆录》中刘尚之贾久民温附山王禹的合署文章《两太四千健儿 随军南下福建》)
还有其他老前辈的回忆文章,各有记述,大致和以上相同,分别是中央决定、领导个人拍板两种说法,恕不一一例举。
笔者认为,虽然根据老前辈各人的回忆文章,表述略有不同,考虑到其他人员当年所处的环境和地位,他们不太了解党中央与华东局、张鼎丞的来往联系情况,因此应以张鼎丞的说法为准。还有一个许多老同志共同提到的重要一点:中央考虑到解放台湾后的干部配备,长江支队肩负着接管闽台政权的重任。
以上表明,长江支队入闽,是党中央审时度势,根据形势,做出的重大决策。对于改变长江支队这么一支重要干部队伍的去向,应是身为华东局常委、组织部长的张鼎丞根据组织程序,在请示党中央后,由中央同意并决定的,不是某个领导个人轻易做出的一项重大决定。
研究历史,解读历史,首先要尊重历史。在长江支队入闽来由的问题上,有个别方外人士将这一问题无中生有,生编硬造,说的面目全非,将党中央做出的决定说成某个领导人的个人“拍板”,与历史真实严重不符。更有甚者,其将严肃的历史问题庸俗化,信口开河,肆意抹黑。如此一来,不仅误导了不明真相者,让人云里雾里,不明就里,甚至于抹黑了老一辈革命家,贬低长江支队前辈。
顺便一提的是,一直以来还存在一种长江支队“几易接管目的地”的说法。究其原由,一是指长江支队从河北武安出发后,队伍中有人议论愿意跟随二野接管政权(因太行、太岳根据地干部与二野长期相处有一定感情);二是华东局、华东军区在上海国际饭店召开的重要会议期间(长江支队各大队负责人参加),有二野某兵团领导提出带领长江支队进军西南。其实,这些仅仅是当时的一点议论和个别提议而已,既不是组织的正式决定,更没有形成改变行程的事实,不存在所谓的“几易接管目的地”。因此,长江支队改变南下路线后的接管政权形式,实际上只有一个,就是“长江支队”变为了“闽江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