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1949年3月,在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战斗号召下,122位优秀儿女从济源启程,踏上南下征程。在河北武安,他们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第六大队第三中队(另有24位济源籍干部编入长江支队其他大队)。历时207天,行程6000余华里,途经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8省65县、市,于1949年9月到达福建霞浦、柘荣等地。他们带着党和人民的嘱托,带着父老乡亲的期盼,带着艰苦奋斗、坚强不屈、勇于开拓、无私奉献的愚公移山精神,从济水之源到东海之滨,扎根福建,建设福建,把一生献给了千万里之遥的闽疆。
“家乡人来了,真好,真好,赶紧坐,赶紧坐。”2013年10月12日晚上8点多钟,86岁的晋静波老人穿着老布鞋站在客厅,亲切地用乡音招呼着采访团成员。见到家乡的人,他的脸上流露出不少惊喜。他坐在沙发上,热情地让大家坐在他的身边,不时怜爱地看着我们大家,并不住地感叹:“我们离开家乡已经60多年了,看到家乡的人,心里有说不出的感情……”
晋老说他的身体一直还算硬朗,但3年前他得了一场急病,现在记忆力大不如以前。他还非常惋惜地告诉我们说:“长江支队济源籍入闽南下干部100余人,80%以上的人已经去世了,如今只剩下20多人了。住在福州的济源籍南下干部有四五个人,我们经常联系。不巧的是,赵家斌到广东去了,常建业到云南去了。这次你们能见到的恐怕只有成仁等。这几年,陆续陆续的,人都走了……我自己,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
当天晚上,我们在晋老家中座谈到10点半钟。第二天,我们又对他作了专访。回忆起来福建的点点滴滴,他慢慢地打开了话匣子。
投身经贸战线 平抑物价
南下时,晋静波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第六大队第五中队行军参谋、供卫股股长。1949年9月入闽后,福鼎县委任命他为县贸易公司经理,负责平抑物价,保障供给,完成地区分配的党政干部越冬服装供给的任务。自此,晋静波开始学习经商贸易这一行。
他利用福鼎是闽浙交通要道,从温州到上海购进大批布匹、棉花和百货日用品,除供应本县外,还运到福安、福州等地销售。不但平抑了物价,稳定繁荣了市场,还保障了全区党政干部适时穿上了冬衣。
1951年2月,晋静波被调到地区贸易公司任业务科长(县级),1951年、1952年,他作为闽东工商界代表身份出席华东第一次、第二次物资交流大会。为了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扩大物资交流,活跃城乡市场,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先后组织召开闽东地区和各县物资交流会,极大地促进了城乡物资交流。当时市场的商品购销两旺,不但促进了当地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而且直接推动了流通渠道机构的改革和扩大。
开放流通市场 创造**
1952年12月,地区贸易公司改为纱布百货、粮油食品、土特产等专业公司,并成立地区、县供销合作社。1953年1月,晋静波调任地区供销社第一副主任,1954年7月当选为中华全国供销社代表大会代表。1957年精简机构,地区商业局、服务局、供销社、粮食局、外贸局合并为商业办公室,后改为商业局,晋静波被任命为商业办公室主任、商业局局长。
1958年9月至1967年4月,晋静波先后调任地委财贸部第一副部长、地区行署财办副主任兼商业局长、地委工交财贸部第一副部长等职。
在1960、1961年两年严重困难时期,财贸工作首当其冲,在地委、行署的直接指导下,率先开放粮食、副食品流通市场,允许外省、外地区的粮食、副食品、工业品等流入闽东市场,并在福鼎县进行边贸工作试点,然后全区推开。
这些措施明显地促进了生产,活跃了市场,调剂了有无。仅浙赣两地粮食流入福鼎就有500多万斤,不仅减轻了国家供应的压力,而且帮助群众渡过了灾荒。这些做法受到省分管财贸工作领导的赞扬,并在全省推广福鼎县开放市场的经验。特别是茶叶的产、购、销、调由财贸部门统管后,由解放初期年产5000多担(一担100斤),至1958年发展到5.4万担,并办起福鼎、福安、赛岐等三个茶叶机械精制加工厂,创出了享誉国际的白琳、坦洋工夫红茶,为国家创了**,茶叶产量和出口量都居全省第一。桐油产量也由700担发展到1万多担,成为上海市场的货源基地。
连连遭受批斗 告别财贸
1967年5月至1969年9月“文化大革命”期间,晋静波成了财贸战线头号走资派,住进学习班接受批判斗争;1969年10月至1971年11月两年下放农村。
1971年底,粉碎林彪反党集团后,晋静波恢复了工作,任地区商业局局长,1975年任地区财办主任。他认真贯彻邓小平同志提出各方面都要整顿的指示,抓财贸系统的整顿,重新建立被撤销的商业网络,恢复经济运转渠道,提高服务生产质量,增进经济效益。1975年9月,晋静波出席了全国第一次农业学大寨会议,聆听了邓小平同志的指示,但不久全国又掀起反击右倾翻案风,晋静波又成为打倒对象,靠边站挨批斗。直至1976年9月“四人帮”粉碎后,才真正恢复了工作。
1978年4月,晋静波提任地区行署副专员,地委常委,分管财贸工作。“1978年7月,出席全国财贸双学(学大庆、学大寨)大会,我们全体代表还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华国锋、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合影。”说起当年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晋静波很怀念。从1949年9月至1980年6月,晋静波在闽东地区财贸战线上,整整工作了32个年头,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大胆改革体制 调动金融
1980年6月,晋静波调福建省财政厅任厅长、党组书记;1984年1月,调福建省乡镇企业局任局长、党组书记,省乡镇企业总公司总经理;1985年6月当选中共福建省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1988年3月当选为福建省人大常委,直至1993年12月离休。
在这十多年工作期间,晋静波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遵照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在本岗位工作中大胆探索,努力实施改革、开放、搞活的战略方针,对财政体制、税收体制改革进行了初试;省、地两级财政收支实行定基数,增收分成;税收方面,对农村土地特产税、社队企业所得税实行统一定率,对省直各厅属企业实行保基数加增长率包干等。从而,初步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同时,晋静波参与讨论中央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两个文件的起草、制定和认真贯彻实施。全省的乡镇企业从1984年开始大发展起来,通过贯彻中央1984年一号文件,首先起草制定了全省乡镇企业发展的规划,接着建立健全全省各地、县乡镇企业管理机构和经营供销机构。
同时,他按照中央给福建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有利条件,在晋江县陈埭镇召开全省乡镇企业工作会议,省委书记项南同志宣布“乡镇企业姓社不姓资”,大大地解放了思想,消除了顾虑。同时实行乡镇企业按销售收入征收8至10元的统一税(包括营业税、地方附加所得税)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把群众积极性调动起来。
举办产品展销会 轰动北京
1984年8月,晋静波在长乐县金峰镇召开福建省乡企现场会。这次会议上,福建省委作出“农村经济要发展,乡镇企业打头阵”的部署。1984年9月由福建省委组织各地市委书记和省直有关厅局领导,到江苏、浙江参观取经,接着又邀请江苏省“明星”乡镇企业厂长、书记组团来福建省巡回传经送宝,从而使各级党委更加重视乡镇企业工作。
1985年5月,晋静波在莆田市江口镇召开引进外资、技术、设备的现场会,有力推动福建省中外合资、中中合资的外引内联工作,这些举措都走在全国前列。
1986年8月,晋静波以福建省政府名义组织全省乡镇企业产品,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厅举办福建省乡镇企业产品展销会,以“小洋货”物美价廉、花色品种多样轰动了北京城。展销8天,销售近一亿元,创全国乡镇企业产品展销的最高水平。
福建省乡镇企业总产值从1983年全国第22位,至1988年跃进全国第11位。为全省乡镇企业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党和人民办了实实在在的有益之事。1988年,晋静波当选为福建省七届人大常委,在分管农村经济委员会工作期间,协助制定了《福建省森林法实施办法》;《福建省长乐海蚌资源、繁殖保护区管理规定》;《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办法》;《福建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法规,为依法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起到应有的作用。
积极参加公益事业 奉献余生
1993年底,晋静波退离一线后,并没有让自己闲下来,而是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活动。
福建省委鉴于全省扶贫工作任务的艰巨,尚有14个县80万人口还在温饱线以下,除国家大力扶持外,需要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因此,把从工作岗位退下来熟悉财贸、农村工作的几位老同志,组成省科技扶贫协会、扶贫基金会、扶贫开发总公司三合一的民间社团组织,晋静波被任命为副会长兼秘书长。
几年来,晋静波深入12个贫困县调查研究,选择了25个点,提供领导研究确定投资扶植开发项目,以及支持学校教育建设。至1997年底,仅用300万元基金和500万元周转金滚动,增值到2000余万元,其中用于山区村庄搬迁工程,开发竹果林基地、小学建设、培训农技员、修桥铺路、引水架电等1200余万元。特别是在绍安、平和建立两个五百亩优质果园基地,创造高经济效益,将为持续扶贫提供资金来源。同时,他还担任福建省老年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席,积极为老年健康事业尽一份应有的力量。
系家乡发展建设 倾注深情
作为南下干部,虽然在福建已生活了60多年,但是在晋老身上,仍留着许多济源的烙印。他一直都在说济源话,喜欢穿老布鞋,喜欢吃面食。多年来,不管他身在他乡何处,都时时留心济源的发展,关心着济源的建设。他的家,曾被一位老乡亲切地称作“济源驻福建大使馆”,许多时候,凡是到福建的济源人,一到福州,先到他家;而在福建工作的济源籍干部,也经常到他这里聚集,谈论家乡的发展,变化……
晋老曾经13次回到济源,看望父老乡亲。他为家乡的发展做了许多贡献。他多次捐款资助老家邵原的发展,邵原建设小学,他曾一次慷慨解囊,捐助10万元……凡是家里有了什么事情,只要他知道,他了解了,就会力所能及地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这次,当我们从晋老家告别时,他又交给济源长江支队研究会秘书长申勇1万元,说是为邵原文化研究出点力……
我们离开晋老家时,晋老站在门口,一直向我们招手:“替我向家乡的父老乡亲问好。有机会,一定再来福建,再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