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岳,王屋山人,1904年10月生,1938年参加革命,同年入党。历任晋豫边区抗日游击队班长、三营特派员、八路军新一旅二团二营保卫干事、旅保卫科侦察队长。1942年底,任沁水县公安局局长。1944年初,任王屋县公安局局长。1947年,任济源县武委会主任。1949年南下福建,先后任霞浦县武委会主任、县长、县委书记、中共福安地委农工部部长、行署副专员、福建省卫生厅副厅长兼党组副书记。1963年逝世,年仅五十九岁。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一
李岳,原名李玉春,1904年10月出生于河南省济源县王屋乡二里桥村。王屋山东依太行,西接中条,北连太岳,南临黄河。这一条从王屋主峰延伸下来的南北走向的大山梁,给王屋山人带来了交通闭塞等诸多不便;尤山区土地贫脊,缺水多旱等自然条件阻碍子孙后代的生存衍息。于是,有了一代代人不畏艰难、与自然抗争,"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不断地激励着人们。
李岳的父亲是一个纯朴厚实的农民,他挥汗如雨开垦了几亩地,年年收成甚少;迫于生计,李岳读了两年私塾后,八岁离家给一地主家放羊,开始了长工生活。少年的李岳,为了减轻家里负担,他常到深山老林里割漆、砍柴,再挑到很远的集镇上去卖,获得微薄的一点儿收入,勉强维持糊口。在封建旧社会里,土豪恶霸嗜血成性,穷人常遭欺凌辱骂、殴打,李岳也无以幸免。在卖柴的时候经常受到土豪恶霸欺凌,殴打。自幼的他心灵上就罩上了一层阴影,埋下了仇恨旧社会的种子。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9月,受中共中央军委会派遣,唐天际到晋东南、豫西北一带考察,准备组织抗日游击队,建立根据地,开辟延安至涉县的交通线。
1938年3月5日,朱瑞致电毛泽东,报告了关于开辟晋豫边敌后根据地工作部署情况。次日,毛泽东复电:部署甚妥。朱瑞立刻行动,成立中共晋豫特委,由聂真任书记。随即在千峰寺筹建八路军晋豫边游击队。唐天际任司令员,史称“唐支队”。晋豫特委组织所属各县党组织动员参军,尤其鼓励基层干部率领地方武装参加。参与人颇多,其中有济源县委书记杨伯笙等第一批抗日自卫团200多人,人手1支枪。接着,在济源县邵源镇黄楝树村,召开游击队誓师大会,大造声势,扩大影响,很快发展到二千多人。6月,李岳加入游击队并任班长。
“唐支队”成建制后,拉开了晋豫边抗日游击战争的序幕。此间,李岳参加了“唐支队”配合国民党三十八军赵寿山十七师在济源邵源镇击退日军进攻(王屋伏击战)。
1938年7月,李岳参加了在阳城町店一带伏击日军第二十五师团的战斗,经两天激战,“唐支队”协同八路军主力击毙日军700余人,伤200余人,生俘四人,击毁敌汽车30余辆,这是抗战以来八路军在晋城境内打的一次大胜仗,当时的重庆《新华日报》以“町店浴血战”为题作了报道。国民党通讯社也同时播发了町店战斗的胜利消息。
10月,经“唐支队”雷则民介绍,李岳在阳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任“唐支队”三营特派员。在抗日烽火中,他执着岳飞“还我河山”和“精忠报国”的爱国素怀,遂改名李岳。
1939年1至3月,李岳在八路军晋豫边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授训3个月。
1940年2月6日,“唐支队”与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八团,在晋城巴公村合编为八路军第二纵队新编第一旅。旅长韦杰,政委唐天际。李岳担任新一旅二团二营(红军营)保卫科干事。次日,李岳参加了新一旅组织反击顽固派的战斗,在晋城大阳镇全歼敌二战区黎明部1000余人。中旬,新一旅在高天段村又击溃了山西顽军孙楚独八旅,俘其200余人。
1940年3月15日,为了维护抗战大局,八路军总部发出命令:“八路军撤出太南地区陵川等八县。” 19日,撤出人员继续向北撤退到平顺龙镇北。此时,李岳任新一旅二团二营特派员。
4月下旬,朱总司令在从晋城去洛阳与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谈判。沿途各八路军、党组织接受了护送任务。李岳奉命带领侦察员潜回济源下冶、关阳、长泉等村、渡口进行侦察活动,掌握敌情动态,为支队提供黄河沿岸日伪军布控的军事情报。
1940年8月,随新一旅李岳参加了举世瞩目的百团大战,当时,新一旅二团的主要任务是“破坏安阳至磁县间的铁路和长治至潞城间的公路。
唐天际和韦杰率领新一旅首先攻克安阳以北的丰乐车站,炸毁车站建筑物和漳河铁路桥,使这一带日军的铁路运输完全陷入瘫痪。为了更彻底地打击敌人,不给敌人以喘息之机,趁日军兵力分散,后方空虚之机,唐天际带领新一旅二团趁着夜色,深入敌人阵地,突袭长治机场,炸毁三架飞机和十四辆汽车(1)。
1941年中条山战役失利后,卫立煌部溃逃黄河以南,王屋地区沦陷。豫北、晋南形成真空地带。党中央、毛主席审时度势,抽调太岳区两个团和决死一纵队某团组成南进支队,在司令员王新亭、政委聂真率领下,重新开辟晋豫边地区。同年6月,李岳担任新一旅保卫科侦察队长。
1941年秋,日寇以一万两千余兵力,采取“捕捉奇袭”、“铁壁合围”、“纵深扫荡”等相结合的战术,妄图消灭八路军总部及一二九师领导机关。10月底,李岳奉命随新一旅二团参加在麻池滩阻击敌人的战斗。此时,日寇以五千余人的日军精锐,对新一旅已构成包围态势,李岳和二团战士们英勇奋战,一举粉碎了敌人企图歼灭我军的计划。更重要的是,这次战斗把敌人主力拖在黎城盆地一带达36小时之久,迟滞了敌人行动。这对于保卫总部安全转移,对于保卫水腰山黄崖洞兵工基地的友邻部队作好战斗准备,争取了时间,提供了有利条件(2)。
由于,日军对我太行根据地进行“纵深扫荡”,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拟彻底摧毁我太行根据地。武装斗争需要,1942年2月底,太岳军区抽调李岳到沁水县任公安局长。
当时沁水形势恶化,大部分党员转入隐蔽工作。李岳勇挑重任,十分骁勇,频繁活动在县城周边的敌占区村庄,设立了几处情报站,搜集情报,惩办汉奸、特务。
1942年3月,红枪会封建迷信组织在沁水、士敏一带,以郎壁为中心,发展会众一千三百余人。从3一4月间,红枪会首领任板同纠集河西村会众,悍然进攻沁水县政府,打劫了沁水县公安局看守所,杀害了公安队长和房东王松林、专署财粮科长张震宇;抢走了看守所关押的重要人犯,制造了“关爷岭事件”。随后,红枪会道长李榜红又纠集百余名会众,杀害了二一二旅游击队长令狐丁石和队员七名。红枪会反动武装成了岳南地区社会混乱、政权不得巩固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邓小平的指示,三八六旅七七二团,于5月4日由士敏县东、西峪出发,前往端氏地区围歼红枪会反动武装(3)。李岳率部配合八路军战斗,经过一个多月的作战,逮捕了45名反动分子。同时,李岳又率部侦察获知任板同继续和日军勾结,在夫妻岭日寇据点下的东南坡藏身。旋即突入敌穴,将其抓捕归案。 5月11日,沁水县抗日民主政府召开大会,公处红枪会反动首领,当场释放了认罪较好的协从分子,争取了广大会众。至此,沁水县的红枪会组织被彻底瓦解,区、村政权得到重建,根据地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李岳和同志们在敌人眼皮下进行了紧张而危险的工作,除了勇敢,还必须机巧,利用一切机会和力量。沁水城的日伪警备队、宪兵队、便衣队、剿共团等,多为本地人,他们狐假虎威,为非作歹,深为群众切齿。李岳特意为他们记了“善恶簿”,借机警示他们改邪归正,不再与民为敌。给县城的日伪人员敲了警钟,也鼓舞了抗日士气。
1943年10月,李岳到太岳区晋豫督察处学习。学习结束后,李岳奉命骑着缴获日本鬼子的大洋马,从山西阳城回到王屋;任河南王屋县公安局长。当时,王屋县正发生蝗虫大灾荒,李岳深入下冶乡发动群众破除迷信,日夜奋战,扑灭蝗虫,保住庄稼,取得群众信赖。
王屋县民主政府成立不久,根据地敌后斗争十分严峻。公安保卫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镇压恶霸,清剿土匪;惩治汉奸特务,铲除内奸叛徒;严格安全警卫,确保领导和机关的安全;加强侦察情报联络工作,为武装斗争服务;打击各种犯罪与破坏活动,维护社会治安;建立群众性治保组织和调处民事纠纷等。在任县公安局长期间,为了适应对敌斗争的需要,他努力扩大情报网点,把党、政、军的情报工作渗透到抗日根据地的各区、镇、乡、村。为了掌握日、伪、顽的活动情况,他还秘密建立情报站,主要侦集日军据点的活动情况,然后及时、准确地送入部队的活动中心。与此同时,他积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开展“反奸清算”运动,严惩混入革命队伍的日伪汉奸。对日伪人员进行策反、瓦解工作,敌据点维持会长吴恒宪的起义就是典型事例。李岳从事公安保卫工作十分谨慎、细致,对每个案件的处理都坚持深入调查,认真甄别,亲自审阅处理。当时有个伪保长周林凤成为我方情报人员后,做了不少有利工作,而遭日寇杀害,李岳及时向组织报告,促使该同志被追认为革命烈士,鼓舞了一些“白皮红心”人员。在蓬掌村地下活动据点的共产党员赵天祯,被篡夺农会领导权的坏分子曹凤岗利用不明真相的群众将其活活打死。李岳得知情况后,即站出来为曹凤岗伸张正义,给予平反昭雪,追认烈士。李岳这种实事求是、勇于担当的工作作风,为加强根据地建设起到一定的凝聚力。
1944―1945年,李岳参加了太岳军区发起的两次“豫北战役”,连续攻克数十个敌伪据点,歼敌数千,收复了除县城以外的全部地区,建立了王屋县几个区公所,迎来了敌后抗战的最后胜利。
二
1946年10月,“红枪会”会徒在特务邓玉儒、张吉平的操纵下,发动大规模的反革命暴乱。一时间,王屋山区云遮雾障,群魔乱舞,所到之处,暴徒威逼群众入会,违者便杀。数天之内裹胁群众达5000余人,占领村庄130余个,王屋三区乡村政权,几乎全被摧毁。李岳奉命立即带领公安人员深入“虎口”侦察,配合王屋、济源县武装和军分区部队进行反击。战斗中,王屋县公安队指导员刘廷芳不幸牺牲。经十天奋战,一举平息反革命暴乱,活捉会首9人。
不久,国民党调集驻山西闻喜、夏县之三十旅及驻翼城之六十七旅一部争夺解放区。12月3日,太岳部队主动撤出济源、垣曲县城,向闻喜、夏县挺进,以打击国民党部队有生力量,而国民党部队却趁机进入济源县城。12月8日晚,太岳部队回师济源。太岳第四军分区独立一、二团和太行军区某团,在济源、孟县、沁阳、王屋以及山西垣曲、阳城等县民兵配合下,于14日下午5时包围了济源县城,向国民党部队发起攻击。经过三个小时激战,突破国民党部队的防线,攻入济源县城,生擒国民党保安团长杨瑞祥部300余人,毙伤敌40余人。国民党县长庞风华仓皇逃窜。至此,济源县城彻底解放。
1947年7月,王屋县撤销并入济源县。李岳被任命为济源县人民武装委员会主任。
1947年8月,陈赓、谢富治率主力部队八万余人,出师豫西,计划渡河南征,策应刘邓大军中原作战。
为了支援陈谢大军渡河作战,太岳区党委抽调刘裕民组成支前指挥部,统领各地的支前工作。同时,济源县也成立支前指挥部。担任县武委主任的李岳,全力投入支前筹备工作。并率工作队到济源、王屋、邵原一线开支前动员会,发动群众筹措粮草,组织木匠、铁匠做船。在济源杜八联民兵营组织一支葫芦队,挑选船工进行摆渡训练。此间,李岳与济源民兵们昼夜奋战,克服饥饿、疲惫等困难,冒着生命危险,坚持到底,完成掩护陈谢大军过黄河的任务。因完成支前任务出色,太岳区武委为了表彰他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给予通令嘉奖。陈谢大军奖赠锦旗一面,称赞“葫芦队”:“手拨河水脚蹬浪,腰系葫芦肩荷枪,纵横驰骋黄河上,惊涛骇浪任飞翔。”
1949年年初,党中央发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号召。中共中央华北局根据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从太行、太岳两大根据地选调了四千五多名干部,组成南下支队。身任县委委员、县武委会主任的李岳率先报名。2月,根据太岳四地委指示,中共济源县委组建以王安珍为书记的济源南下县、区党、政、群领导班子,番号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第六大队第三中队。李岳任第三中队副中队长,负责行军指挥和武装保卫重任。冒着敌人炮火,千里南下,于9月30日到达霞浦接管地方政权。
三
1949年10月,霞浦县人民武装委员会成立,李岳首任主任。同年12月,霞浦县首届各界人代会召开,李岳当选为县人代常委会副主席。1950年4月,县农民协会成立,李岳任主任。6月县总工会成立,李岳兼任主席。李岳身兼四职,夜以继日地投入工作。
由于,当时台湾国民党军队盘据霞浦沿海的西洋、浮鹰、北礵等岛屿。人民政权成立初期,不仅遭受台湾国民党当局的飞机空炸、登陆袭扰,还受到国民党残余反革命势力(即土匪、特务、恶霸、反动党团骨干和反动会道门头子)的严重威胁。据1949年底统计,全共县有武装土匪特务12股,3000多人。1950年初,这些匪特在其他反革命分子的掩护、配合下,相继在沙江和大京杀死砍伤群众37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深受其害。面对这一切,李岳同志以对霞浦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与全县人民共同战斗,投入剿匪反霸、防空防特的斗争。
当时首要任务是建立人民武装,开展剿匪反特斗争。1949年10月,李岳率领县警卫队配合解放军一八八团解放嵛山岛,全歼守敌,毙、擒108人。翌月,李岳深入沿海乡村,首先在沿海长春、大京、长岐和城关龙津等地组织民兵武装,建立民兵岗哨,开展剿匪反特,维护社会治安。又协同公安机关破获“闽东纵队第三党”国民党特务组织,首犯郭卫等六人落网。1950年1月,台湾国民党飞机六批24架次侵入三沙、松山、北礵、后岐等地投弹扫射。李岳率县大队赶赴沿海疏导群众、维持治安、处理善后工作。3月,李岳又掀起减租、剿匪反特高潮,加强民兵建设,各区建立基干连。至6月,全县民兵配合公安部门破获特务组织12个,捕获特务73人。8月,他指挥一、二、三、六等区民兵配合参战,配合第三军分区警备团实行“千人围剿东安岛”、“万人大搜目莲山”,共捕捉藏匿匪特数十人。是年底,全县民兵共配合部队剿匪173次,消灭匪特491人,缴获小炮1门、机枪3挺、卡宾枪5支、冲锋枪5支、驳壳枪等短枪35支、步(马)枪122支。为了贯彻省委海防会议精神,他组织了西洋、浮鹰、北礵等海岛工作队,在三沙、小京、罗赤、上岐、池澳等设立十多个情报小组,发展渔民情报员,加强海防。同时,在三沙、松山、大京、东冲等地组织边防武工队,护渔护航。是年底,全县民兵发展到15000多人。
李岳长期深入海岛,非常重视海岛民兵建设,在拥军爱民和军民联防工作中做出突出业绩与贡献。涌现出了一批民兵模范和民兵模范村。譬如:四区民兵模范黄成佃赴京出席国庆民兵检阅和民兵积极分子大会,受到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北礵岛,被福州军区命名为军民联防“同心岛”,成了电影《海岛女民兵》的素材。
李岳十分重视农民协会建立,大力培训农民骨干,开展减租反霸斗争。1949年年底,左湾、俊星等一批基层农民协会率先成立。李岳随即举办两期农会骨干培训,培训农民积极分子140多人。接着,李岳又在龙津、塔旺等地开展减租反霸运动。至1950年年底,全县90个乡建立农会,发展会员1600多人,共减租约50吨(粮食,下同)、减息二点五吨。
李岳充分发挥工会服务职工、维护职工权益的作用。县工会成立后,他先后召开几次全县工会代表会,建立各基层工会组织。至1951年,全县建立镇工会5个、行业工会10个、基层工会50个;发展会员17800多人,占职工总数的54%。切实增强了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真正成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1951年年初,全县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全面铺开,李岳身兼农会主席、武委会主任,全力以赴发动广大农会会员、民兵投入三大运动。在土地改革中,李岳领导农会紧紧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开展说理斗争,征收封建土地,至1951年2月结束时,共征收封建土地11万亩。全县贫雇农27300多户,约80000人分得土地101000多亩和部分房屋、耕牛、农具,实现“耕者有其田″。
1951年2月,全县掀起抗美援朝运动高潮。他先后发动各区举行两次反对美帝示威大游行和民兵大检阅。同时,发动农会会员和民兵积极参加抗美援朝爱国增产节约、捐献、和平签名等一系列活动,全县仅参加和平签名的农会会员、民兵就达近十万人。9月,全县超额完成抗美援朝“霞浦号”战斗机捐献任务。
1952年3月,李岳任霞浦县县长, 是年6月,崇儒发现美军飞机空投昆虫,他率领卫生队伍赶到现场,组织群众捕捉昆虫十八万多只。7月,他动员、组织民兵配合解放军第二次攻打浮鹰、西洋岛,毙俘台湾国民党军二百二十人,缴枪一百四十余支。
8月,接任中共霞浦县县委书记,并兼任县人代常委会主席。土改结束后,李岳及时领导农民组织互助合作,以大沙乡长沙村为试点,建立了全县第一个农业互助组。当年,全县发展农业互助组三千多个,参加农户约三万户,占总农户的百分之五十四,培养了杨成琴、王友栋互助组和韦成灼、施干波科技种田第一批先进典型。同时创立县农场和南屏良种场,树立国营示范典型。
1953年4月,李岳选择长沙杨成琴、城关平阿金互助组为建社试点,分别建立长沙和胜利农业初级社,并很快显示出合作化的优越性。1954年,为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关于农业生产合作化的决定》,李岳迅速派出建社工作组,深入农村建社。至9月中旬,全县共批准建立八十六个农业初级社。
同时,李岳深入贯彻“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愿互利的原则,逐步地将个体手工业者引向合作化的道路。积极稳步地发展社会主义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加强市场管理,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2年首先建立供销合作社。1952年手工业开始改造,先后成立农具、木器、服装等合作社。1954年贯彻“利用、限制、改造”政策,结合统购统销,二十三家粮、布商接受改造,纳入国营或供销商业。同年,李岳带领群众整治长溪三河,疏浚河床,截弯取直,根治城关洪患。
1954年11月,李岳调任中共福安地委常委、农工部长,后任行署副专员。
1955年,李岳深入福安县毛猪产区调研,发动农村发展养猪业,多方面开辟饲料來源,取得利用代食品养猪经验,解决饲料不足问题。以滿足人民肉食、油料的需要以及广大肥料来源,促进农业增产,增加农民副业收入,支援国家工业化建设需要。每年均有大量毛猪供应福州等地,福安县毛猪成为著名的品种。
1956年底,李岳在地委的领导下,坚决贯彻党的各项政策,在各县开始组织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同年,垦复油茶会议一结束,他下乡回到霞,扛起锄头,带上通讯员赶到崇儒乡岚下村参加垦复油茶,在其影响下,县直局以上干部纷纷上山“安营扎寨”,连续奋战三个月。
1957年5月,李岳复任霞浦县县委书记。6月,陪同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莅海岛区视察前线驻军和前沿阵地。彭部长充分肯定霞浦县海岛民兵对敌斗争工作。
李岳回霞浦工作的第一要务是把发展渔业列入建设蓝图。倾力发展海洋捕捞,建造霞浦县第一艘机帆渔船,当年捕捞总产创历史纪录,比上年增产百分之五十六。同时,他还建立县水产养殖场,开始试养海带,次年“北带南移”试验成功, 1960年全县五十四个场队养殖海带二千四百多亩,总产达约一千七百吨,比1958翻了四点六倍。同年全县渔业总产值达七百五十九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百分之三十五。
1958年1月,为贯彻《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李岳即把治山治水、农田基本建设排上县委议程,他带领科技人员翻山越岭,实地勘察,请教老农,选择水库建址。接着,在全县掀起兴修水利运动,先后建成双福桥、大墓里、七宝洋、法华寺等中小型水库八座,蓄水容量四百六十万立方米,受益农田八千多亩。他亲自参加大墓里水库工地劳动,发动工人献策,开展工具改革,提高工效,后被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成专题新闻在全国播放。他还亲临罗汉溪指导流域规划,大胆提出“北水南调”方案,兴建溪西水库,经福建省人委批准,于1959年动工,日上场劳力达万余人(后因资金不足停建),为后期续建奠定了良好基础。
1958年,9月4日,强台风在霞浦登陆,风、洪、潮三灾交错,毁房2169座,淹田30000余亩,毁水利2690多处,死亡16人,受伤52人。全县万余人投入抗灾,李岳率领顶风冒雨机关干部奔赴后港抢险。在强台风搏斗中,财贸系统职工蔡渭川、林英(女)等八人英勇牺牲。随后,李岳在灾区第一线,组织开展灾后重建工作。
是年,陪同公安部长罗瑞卿视察霞浦沿海。
1959年,李岳根据地方特点,提出“以山养山,林茶并举”方针,先后创立国营大京茶场、溪边茶场,杨梅岭、水门两个林场,以点带面,推动全县农、林、茶全面发展。他选择水门草岗1亩多茶园为试点,采用栽培新技术,创亩产干毛茶620公斤的丰产纪录。他还带领机关干部、学校师生、工商界人士3000多人,先后深入溪西、水坑等13个乡村垦复荒芜油茶,推动全县32个油茶乡出动劳力两万多人,垦复油茶约30000亩,占荒芜油茶总面积的44%。1960年年初,他又带领机关干部六百多人进驻杨梅岭林场,辟山造林,先后开辟涌山、马洋、罡溪岭林区和石贝塘苗圃,营造杉木、马尾松纯林带约五千三百亩,推动全县造林运动发展。
同时,李岳为改变霞浦工业、交通落后状况,先后创机械、瓷器、砖瓦、织布、渔业加工、水产冷冻、造船等厂和拖拉机站等一批工业企业,倡导修建以县城为中心通向各乡镇的霞沙、霞吕、霞柏等八条公路。架通乡镇电话和农村有线广播,自架广播支线四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有线广播。
1960年2月,李岳升任福建省卫生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
1963年2月17日,李岳同志因患胃癌医治无效,与世长辞,终年59岁。临终前留下遗言:(1)、遗体由医院进行解剖,以供科学研究;(2)、去世后,母亲和儿子由妻子抚养,不要国家的任何抚恤金和照顾;(3)、遗留的学习书籍送给儿子的小学校长。
同年,福建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李岳同志自参加革命后,一生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他始终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对党的事业坚贞不渝。他不屈不挠的顽强革命精神,不仅表现在解放战争时期,更体现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战争年代,他出身入死,战斗在斗争的最前列。和平时期,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作风务实,工作投入,带头讲实话、办实事;坚持原则,不回避矛盾,公道正派,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他廉洁奉公,从不利用官权沾亲带故,安插私人。1958年,李岳任县委书记时,其儿子、媳妇、孙子来霞浦探亲,想要他给安排一份工作,却被李岳婉言拒绝。大炼钢铁时期,李岳要求儿子李援朝要和全校师生一样,每天三顿饭都到学校办的大食堂吃,不能到县委食堂和家里搞特殊化。几个月里,李援朝在学校食堂和老师、同学一起吃地瓜米(红薯丝)。晚上,常守着学校操场上小高炉,饿得肚子咕咕叫。还有一次傍晚,在下乡回城途中,他与李喜荣两人饥寒交迫到了一个农家,见有桌上番薯欲买以充饥。不料,两人口袋掏不出分文,故只忍着饥饿走回县城。1959年,李岳赴京参加全国农业展览会,他身为十三级国家干部,本可享受乘坐软卧待遇,然而李岳却放弃特殊待遇享受,与一般干部同乘硬座。在干部选拔上,李岳坚持任人唯贤,只要肯干实干,有真才实学都给予重用,先后起用了一批德才兼备、作风过硬、群众信赖的年轻干部。他平易近人,关心群众。他长年深入基层,同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一直保持着人民公仆的本色;他政治上成熟,党性原则、大局观念强,组织协调和驾驭全局能力强,决策果断,推动工作力度大。注意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同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霞浦县各项事业办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
李岳同志从小在大山里长大,直到接管霞浦地方政权时也没从未登上过海岛,更没有想过日后会与霞浦海岛人民相依为命。他两次出任霞浦县县委书记,跑遍霞浦县山山水水,在山野、田间留下他忙碌的身影和坚实的足迹。茶园、水库凝聚着他的激情与汗水。他挚爱霞浦这个地方,把霞浦当作第二故乡。1960年调省厅工作,仍继续关心霞浦工作和广大干部。有一次专程来霞浦,向干部作报告,教育干部要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1961年再次来霞浦指导备战工作。由于经年累月的辛勤工作,他过早积劳成疾。一心为了霞浦,谢绝了去诊疗的机会,依旧忘我地工作,直至癌病发生,巨痛难忍,才返回省城住院接受治疗。他为霞浦人民的事业呕心沥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李岳同志追悼会上,福建省省长魏金水同志致悼词。李岳的战友、同事以及很多干部群众都悲痛得流下了眼泪,许许多多霞浦老百姓闻讯赶来为“老书记”送行。后来,李岳的故乡河南济源、为之奋斗的霞浦等老区把李岳的事迹写入地方史志传之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