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宣告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风雨兼程,砥砺奋进,以无数人的奋斗和付出,实现了自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历史由勇敢者创造,时代由奋斗者书写。回首壮丽70年,我们追寻奋斗者的身影,记取他们艰苦创业、造福人民的足迹;展望光辉新时代,我们一同书写美好生活的奋斗华章。
谨以此文开启本刊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栏目,祝福我们亲爱的祖国。
前不久,由泉州市委市政府建设的泉州长江支队纪念园在泉州桃花山举行隆重的开园仪式。纪念园有惠安石匠制作的长江支队干部群像影雕等雕刻精品,这是在福建省建立的第五座地市级长江支队纪念园,也是全国第十八座长江支队纪念园。由华北局太行、太岳两区党委选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4500多名干部,千里南征接管和建设福建已经70周年了,这些干部大多已经去世,但各地的干部群众仍然忘不了他们为福建乃至全国的解放、建设和改革开放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忘不了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和可亲可敬的不朽身影。
▲福州森林公园的长江支队纪念园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杨卫国 摄)
1
艰难的选择 艰苦的南征
1948年底三大战役后,长江以北的国民党军队大部已被消灭,解放战争进入了历史转折关头。面对国内外“国共划江南北分治”的逆流,针对美英等国可能的武装干涉,党中央、毛主席做出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战略部署。从革命老区选调得力干部随军南下接管和建设新区,已成为我党“马上得天下、马上治天下”的当务之急。
太行和太岳革命老区是红二十四军诞生地,也是八路军总部和中共华北局以及一二九师的抗日根据地,还是闻名天下的刘邓大军、陈谢大军、徐向前兵团的发源地。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太行、太岳老区青壮年大多参军参干,血洒疆场,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做出了巨大牺牲,也为中国革命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干部。
对历经十多年战争磨难,好不容易翻身解放,刚过上几天和平生活的太行、太岳区军民而言,千里南下到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炎热多雨、工作条件复杂、艰苦的江南新区重历战火,是一场艰难的选择、艰苦的考验;对抗日战争以来已多次出兵、出粮、出钱、出干部支援冀南、陕北、东北和中原战场,本身干部缺额高达8000多名的太行、太岳区党政军组织而言,再次紧急抽调4000多名优秀干部,是一项严峻的挑战、巨大的付出。但两区党政军组织以大局为重,把选调最好的干部南下当做头等大事,努力克服困难,动员优秀干部报名南下。以太行区党委书记冷楚为代表的两区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舍小家为大家,带头报名,为广大军民做出了榜样。广大干部也纷纷报名让党挑选。一时间,两区再次出现了“母送子、妻送郎、兄弟姐妹争相上战场”的动人场面,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年近半百的大革命时期老党员、阳城县长王世清带头南下;正在坐月子的女干部周苏民把儿子托付他人,与丈夫申步超携手南下……仅用了一个月,两区就组建了以冷楚为首的南下区党委和有4000多名南下干部的队伍,并于1949年2月初集中到河北省武安县进行整训。
南下区党委是一支包括1个省级、6个地级、30多个县级、100多个区级党政军领导班子的干部队伍。成员绝大部分是经过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考验的年富力强的领导干部。他们既有武装斗争的经历,又有建党建政和经济建设、群众工作的经验,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是一支思想作风过硬、风华正茂、富有开拓精神、能打硬仗的干部队伍。
由于这批干部数量多、质量好、结构合理,中央决定让这批干部接管华东最发达也最复杂的宁沪杭地区,并把这支队伍命名为长江支队。南征前,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百忙中在北京双清别墅专门接见了冷楚、周壁等长江支队领导,面授接管和建设新区的机宜。这在全国几万南下干部中是唯一的,充分体现了中央领导对长江支队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
解放战争形势发展很快,三个月整训尚未结束,长江支队就于1949年4月25日从武安挥师南下、挺进江南。当他们日夜兼程赶到南京时,原本安排他们接管的苏南地区已被其他先到的干部接管了,于是转到苏州学习待命。随后,华东局领导陈毅、张鼎丞等以提前一年入闽急需干部为由,向党中央要求调长江支队随十兵团入闽,获得批准。
从接管被誉为人间天堂的苏南到接管贫穷落后的福建,巨大的落差,是对长江支队干部的又一次严峻考验,但长江支队很快就统一了思想——为了国家统一和人民解放,党指向哪里就往哪里冲,哪里艰苦就在哪安家,将革命进行到底。
1949年7月,长江支队在补充了张格心等200多名华东南下干部后,从苏州出发向福建南征。浙南和福建山高路险,7月的江南气温高达三十八九度。来自华北、未经历过高温酷暑的长江支队干部,一路上冒着天上敌机的轰炸扫射,地上敌军和土匪的袭扰破坏,顶着骄阳、雷雨,爬山涉水,艰难行进。这真是一段艰苦的征程,到浙江省江山县时,长江支队大部分干部都病倒了,还牺牲了几位干部,不得不在江山县休整了三天,并在江西上饶市设了留守处医治伤病员。从1949年2月集中,半年风雨兼程,走过了8个省、近3000公里,一路步行南下,长江支队终于在1949年8月11日到达建瓯县,与长期坚持福建革命斗争的地下党和游击队胜利会师。
彼时福建大部分地区尚未解放,全省还有国民党军队15万人,土匪5万多人,特务1万多人,大刀会等反动会道门组织10多万人,海、空都在国民党军队掌握之中。由于地处东南贫困山区,加上反动政权的掠夺和灾荒,福建百业凋零,财政为华东倒数第一,百姓生活贫穷,全省兵匪横行,社会治安混乱。
顾不上拂去征尘,长江支队按新福建省委部署,与其他南下干部以及本地干部合作,迅速接管了全省各级政权,投入到建党建政、剿匪支前、土改镇反、海防建设、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各项艰苦工作之中……
▲泉州长江支队纪念园影雕作品——长江支队干部南征前在长治市的合影(黄元清 摄)
2
一生辉煌留八闽
70年来,长江支队4500多名干部好比4500多颗种子,深深扎根于八闽,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干部亲密合作,与福建人民同甘共苦,为把贫穷落后的旧福建建设成为繁荣昌盛的新福建奉献了毕生心血。
在中共福建省委领导下,长江支队不仅成为接管和组建建阳、南平、福安、闽侯、晋江、龙溪六个地区各级党政军领导班子的主力军,还参与了福建省政府和福州、厦门、永安、龙岩等地市政权的接管建政。他们还是组建、培训参与接管福建的南下服务团和福建革命大学5000多名干部的主力军。
长江支队是福建乃至中国解放、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前驱者、开拓者和建设者。从福建解放到改革开放之初,福建省各地市、县区和各厅局领导班子的主要领导大多数是长江支队干部。吕学政、王世禄等66位长江支队干部在剿匪支前斗争和福建的建设发展中英勇牺牲。更多同志则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奉献,涌现出带领群众打造绿水青山,被喻为“绿色丰碑”的东山、长乐和尤溪县委书记谷文昌、延国和、关合义,被喻为“红色农业专家”的将乐县委书记赵顶良,被喻为“水利保护神”的莆田县长原鲁山等一大批人民公仆;涌现出领导“一汽”和“哈军工”建设的中国建筑工程部部长刘裕民,金山石化总指挥周壁,向中央要到“特殊政策、灵活措施”、掀开福建改革开放新篇章的省长马兴元、副省长毕际昌,厦门特区的开拓者、厦门市委书记陆自奋,创造全国林权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经验的三明地委书记邓超,国家级水电专家梁东初、崔克良、田茂先,中国援外专家组组长李清槐、王经志、巨联江、李瑛、吕居永,荣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盏传承人的粟金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对我国“两弹一星”有突出贡献的矿业专家霍长清等经济建设专家;涌现出被毛主席誉为“红色外交官”的中央候补委员时新仁,为工作和团结主动让官的福建省副省长温附山、莆田专员王培祥,离休不退休、余生献人民的宁德地委书记吕居永、公安厅厅长边圻、省政府副秘书长酒玉琳等众多好干部。他们为福建乃至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事业做出了特殊的历史贡献。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叶飞说:“长江支队为福建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务院原副总理方毅称赞他们“功在八闽”。全国政协原主席贾庆林强调:“福建解放后发生了巨大变化,深深地凝聚着长江支队四千健儿的心血和汗水。子孙后代都应该永远铭记长江支队留下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福建省政协原主席伍洪祥说:“没有当年南下干部坚决贯彻中央路线方针,就没有福建今天的光辉成就;离开了南下干部接管、建设福建,福建就不可能有今天兴旺发达的局面。南下干部是福建社会主义建设的前驱者和开拓者,他们功不可没。”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袁启彤说:“长江支队老干部,是我们华东南下服务团干部的老师,他们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来到福建,也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好的作风带到福建,团结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力量排除万难建设福建,才使福建一步一步走到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称赞长江支队干部“清正廉洁”。这些评价充分肯定了长江支队干部对福建的解放和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福建省长江支队艺术团应邀赴山西为中组部全国贫困村党支书培训班演出(杨卫国 摄)
3
精神风范永留传
作为一支存在时间不长、仅有4500多人的干部队伍,长江支队缘何受到如此高度评价和广大群众的拥护爱戴?
理想远大、信念坚定。长江支队主要骨干都经历过残酷战争的生死考验,有着在艰苦条件下创建人民政权、领导经济建设的丰富经验,有着为国家独立、民族兴亡和人民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奉献一切、奋斗终身的远大理想,对党的事业信念坚定。因此,当党需要他们背井离乡、随军千里南下接管江南新区时,他们踊跃报名;当党需要他们继续南征,去接管和建设贫穷落后的福建时,他们没有怨言。南下后他们也遇过不少困难与挫折,但精神始终没有垮,信念永远不改变。
联系群众、服务人民。长江支队干部从投身革命之日起,就把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作为行动指南。福建人民之所以会为在剿匪反霸斗争中英勇牺牲的吕学政、王世禄等先烈立碑,用他们名字命名村庄和学校,为带领人民治服风沙、使贫穷的东山和长乐成为鱼米之乡的谷文昌、延国和等干部树碑立传,东山县之所以有“先敬谷公,后敬祖宗”的新民俗,就是因为长江支队干部把福建视为第二故乡,把福建人民当作亲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刻苦学习、争当内行。为了使拿枪的双手能尽快掌握建设新中国的本领,担负起带领群众建设新福建的重任,长江支队干部克服各种困难,如饥似渴地自学和到各类学校深造,努力使自己从外行变成内行。长工出身的肖文玉自学成才,成了大学校长和农业专家。女干部曹清莲靠扫盲班和福州机电学校工农班的学习,加上长期自学与实践,完成了从没读过书的农妇到高级工程师、英模的华丽转身,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小学都未毕业的霍长清,被选送到福州工农速成中学和合肥矿业学院学习,靠勤学苦练,短短六年间就实现了从小学到大学的“三级跳”,最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对我国“两弹一星”做出了突出贡献。长江支队涌现出自学成才的一大批各行业专家,不仅促进了福建的教育、水电、轻工、农业、林业、渔业、海防等工作跃入全国先进行列,还调出大批骨干支援华东、全国以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建设,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求真务实,真抓实干。长江支队干部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对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很深的感情。谷文昌从东山县实际出发,创造出“兵灾家属”这一称谓,以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善待几万名被抓到台湾当壮丁的国民党兵家属,受到了东山人民和台湾老兵的交口称赞。闽侯地委书记温附山在三年困难时期,冒着被处分撤职的危险,大力支持让百姓自由种一季粮食,以渡过难关。任过省委书记处书记的侯振亚,任过地委书记的肖文玉、邓超,任过大学校长和书记的皇甫琳、张立等众多长江支队干部顶住各种压力,宁可自己被告被批、被关被打,也坚持讲原则、讲真话、办实事,尽力发展经济、保护干部群众,努力维护党的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他们不唯书不唯上,不跟风不附势,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是他们取得事业成功的法宝。
廉洁奉公、无私奉献。长江支队干部把名利、地位和亲友的利益看得很轻很轻,把党的工作、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看得很重很重。温附山南下时被任命为闽侯专署专员。为了搞好工作和团结,他向省委上书建议由本地干部、副专员陈亨源改任专员,他当副专员。省委采纳了他的意见。张鼎丞书记多次表扬他顾全大局、淡泊名利。马子明和他的儿子马潞生都担任过省财政厅厅长多年,经手的钱财难以计数,却不染一丝铜臭味。莆田人民称赞“平民县长”原鲁山:“尝无数苦咸酸辣,不窃一丝甜味。经许多珠玉金银,只偷两袖清风。”当过多所大学校长和书记的张立,把几十年省吃俭用收集来的千余件文物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博物馆。酒玉琳离休后办了公司,用赢利创办了宏利基金会,已拿出2000多万元用于创办希望学校,并扶持贫困大学生和老干部遗属。像这样处处想到党的工作、想到国家和人民,却没有想到自己和亲友的长江支队干部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在位之时,爱岗敬业,忠诚履职,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离休之后,他们或在老区促进会、扶贫协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组织里继续奉献余热,或撰写回忆录研究革命历史、弘扬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逝世之前,他们有的把所有存款交了最后一次党费,有的把文物书籍捐献给国家,有的把遗体捐献供医学实验,可谓是春蚕到死丝方尽。
一心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生献给人民,这就是长江支队精神的核心。(原稿发布于《海峡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