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历史研究
不朽的情怀——论长江支队第六大队在闽东革命建设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来源:    浏览:3119次     【字体:

64年前,在战略决战取得伟大胜利,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在望的时刻,由太岳第三专区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第六大队听从党的号召,挥师南下闽东,与当地干部群众同甘共苦,艰苦创业,廉洁奉公,为闽东革命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谱写了不朽的情怀。

一、时刻听从党的召唤,随军南下福建闽东,有效策应了党中央的战略部署

长江支队第六大队(以下简称“第六大队”)是由太岳第三专区所辖的山西省的垣曲、阳城、晋城、高平,河南省的孟县、王屋、济源所组成。解放战争时期,太岳革命根据地是联络华北、西北与中原的纽带,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打破国民党进攻、保卫延安、挺进豫陕鄂、涿鹿中原和解放山西的战略支撑点与出发地之一。1948年6月,在徐向前部的威胁下,迫使盘踞在平遥、介休城内的敌人如惊弓之鸟,不战而逃,太岳区获得全境解放。是时,国民党政府的倒台已成定局,但是,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为了保存残存的反动势力,发动了一场“和平攻势”,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为了将中国革命进行到底,毛泽东、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同时中共中央提出:在华北根据地组织干部南下,支援新解放区的地方工作。

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决定,由太行、太岳区党委共同组织4000人的干部队伍南下。第六大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作为第六大队的每一名队员都具备党性强、政治觉悟高、组织纪律严明,有一定的斗争精神和领导水平,身体健康的基本素质。他们都是经过组织严格审批的优秀骨干。在他们中共有的是家里的独子,有的是家里的强劳力,有的是新婚燕尔,有的是刚做父母。正如康平在《努力保持革命晚节,做到临终无愧于党》的一文中写到:“南下干部的绝大多数都是贫苦农村出身,‘分到土地分到牛,老婆娃娃坐炕头’,刚能过美好的日子时,又要背井离乡、告别父母、亲人南下。有的留下靠自己抚养的年老体弱的父母亲,有的留下新婚的妻子,有的女同志留下自己哺乳的婴儿,有的是独生子女,父母舍不得让他离开”。然而,他们置党的召唤高于一切,“暗下决心,牢记为革命事业尽全力,赴汤蹈火无所惜”。他们说服了家人,告别了家乡父老,响应党中央、毛主席:“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召,踏上具有历史意义的南下征途,行进在南下铁流大军的行列。

南下行军也是一路艰辛。行军中,每位队员都身背行装数十斤,日行百余华里,日晒雨淋,风餐露宿。有一次,一位坐在车棚顶的同志在过城门时头被城顶墙刮掉,当场牺牲,有的女同志例假期仍背着行装步行;有的因水土不服染病牺牲;有的遭国民党军飞机轰炸不幸身亡,有时还要遇到国民党散兵游勇的袭扰。面对极其险恶的局势,第六大队的队员没有被吓倒,他们掩埋好战友的尸体,仍以顽强的革命意志继续南下。1949年5月,第六大队抵达江苏南京,圆满完成了原定到南京的南下任务。5月27日,根据上级决定,第六大队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兵团叶飞部继续进军福建。听说还要南下福建, 队伍中有的人思想产生波动,关于福建“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地瓜当粮食,毒蛇满地跑”的传说不胫而走,认为福建穷,交通不便,雨水多,话难懂。而此时此刻,绝大多数的队员则说:“从苏南‘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好地方换到山多地穷的福建是一次考验,革命者应当以解放劳苦大众为己任,以四海为家,服从革命需要,党指向哪里,我们就战斗到哪里。”第六大队队员的这种崇高境界,又一次诠释了他们时刻听从党召唤的革命精神。7月13日,第六大队队员顶着似火的骄阳,冒着热浪难当的酷暑进军福建直抵闽东。9月,长江支队第六大队一行,途径8省,历经千辛万苦,多次变更工作地区,最后胜利达到目的地--闽东。

以上史实表明,第六大队是一支具有政治觉悟高和良好品质修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他们挥师南下的壮举,践行了时刻听从党召唤的长江支队精神,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以解放全中国为己任的革命的情怀,有力策应了党中央“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战略部署。

二、从闽东实际出发,团结依靠当地干部群众,肃清残敌,进行土地改革,恢复和发展生产,有效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闽东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地界闽浙之交,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1949年6月,闽东地方党组织集结各地武装,动员全区人民群众,配合南下大军解放了闽东。与此同时,根据中央指示,第六大队在南下途中筹建了中共福建省第三地方委员会。9月19日,第六大队抵达闽东重镇--福安赛岐,听从中共福建省委的统一部署与闽东地方党组织及闽东人民游击队胜利会师,9月20日,正式宣告“中共福建省第三地方委员会”成立。旋即,中共第三地委在赛岐召开第一次扩大干部会议,地委书记王毅之贯彻中央和省委的方针,把太岳解放区取得成功经验与闽东区情实际相结合,对接管闽东工作作具体部署:一是彻底摧毁国民党反动政治统治机构,建立人民民主制度;二是尽量保持完整的企业和文化机构,迅速复业、复课;三是依据性质对旧职人员进行审查登记,分别处置。会上,郑重宣布由南下干部与当地干部组成的地委、专署、地直机关、群众团体和各县县委、政府领导人员名单及第六大队所辖第一、二、三、四、五中队和直属中队接管区域。会后与会代表直接奔赴指定地点,贯彻执行。9月30日,中共第三地委、第三专署、第三军分区机关从赛岐移驻福安县城关,即刻投入新的战斗,开始了新区工作。

闽东地处偏僻,区内重山叠岭,是福建省盗匪出没,反动道会猖獗的重地之一。军事上,阶级斗争异常尖锐激烈,负隅顽抗的国民党在溃逃时有计划的潜伏了大批残余力量,同当地惯匪,恶霸势力相勾结,伺机兴风作浪,严重干扰社会秩序的建立。经济上,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一个十分落后的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全区的国民经济处在崩溃状态。当时还流传着:“地瓜当粮食,火笼当棉袄,稻草当被子”的顺口溜,这些足见闽东解放初期错综复杂的形势和种种困难。但是第六大队的同志毫不畏惧,他们共同的想法是“我们是共产党的干部,是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员,到最艰苦的地方工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第六大队的同志们都是这么想着,也是这么践行着。他们紧紧团结和依靠当地干部,虚心向当地干部学习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请本地的文化人当翻译、做向导和群众打成一片。根据地委第一次扩大会议制定的各项基本方针,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肃清匪患。按照省委“以剿匪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的指示,1949年10月,第三专署、第三军分区司令部联合发出第1号布告,号召各地立即行动起来,打一场由驻军、地方武装和广大人民群众紧密配合的剿匪斗争。10月下旬,第三地委、第三军分区结合实际情况,提出“集中力量,有重点打击危害最大的主要股匪”的作战方针,要求对福安、宁德、霞浦、寿宁等4个重点县进行清剿。11月1日,第三专署、第三军分区司令部又联合发出第2号布告,成立福安、宁德、霞浦三县边防指挥部,命令限期肃清三县边界股匪。随后,第三地委、第三军分区又作了阶段性兵力部署、剿匪区域调整,对岛屿海匪集中优势兵力实行军事进剿。经过大军进剿、重点清剿、肃清残匪几个阶段,至1951年5月,共歼灭土匪2197人,匪患基本平息。余下零星散匪至1956年被彻底肃清,结束了闽东匪患为害甚烈的历史,使全区社会秩序空前安定,有力地支持和推动了民主改革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在此,我们要铭记,在闽东革命历史的丰碑上永远镌刻着在剿匪斗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的英明,他们为了闽东人民的幸福安定,不畏强暴,不惧牺牲,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和同志,却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

在剿匪斗争取得胜利成果的基础上,按照省委的总体布置,地委召开第四次扩大干部会议。会议决定:全区土地改革要有序地采取典型试验,重点突破,由点到面,点面结合,稳步推进的办法,从平原到山区,从沿海到交通不便的腹地地区,分三批进行。采取的步骤是发动群众、以反恶霸、反破坏为主,结合整顿组织;对地主进行面对面的斗争,算剥削账、压迫账,与地主阶级划清思想界线,贯彻反隐瞒、反转移、反收买、挤黑地等斗争,对干部群众进行没收,征收政策教育:分配阶段对群众要进行从生产出发和克服平均主义的思想教育。经过大量艰苦细致工作,先后抽调干部8 0 0 0余人赴54 5个乡帮助开展土改,从1 9 51年1月至1952年2月,全区土改工作全面结束,共没收、征收土地82. 81万亩,分配给约8 4万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土地制度的改革使广大农民梦寐以求“耕者有其田”的夙愿终于实现。无疑,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也为经济恢复发展与社会进步奠定了基础。

第三地委、第三专署在城镇接管、剿匪反霸、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社会民主改革运动中,坚决贯彻党的经济政策,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首先统一货币,稳定物价,对扰乱金融市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不法奸商进行严厉重处;采取一系列倾斜优惠政策,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比如:对每户农业人口平均常年产量不足6 0公斤的免征农业税;对春荒无力备耕的农民发放农业贷款;扶持发展私营工商业,宣传贯彻“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政策;开展城乡物资交流,以扩大城乡商品流通量,满足城乡市场的需求,使得国民经济在短时间内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

由上可见,建国初期,第六大队的同志们能在闽东这块一穷二白百业待兴的废墟上,仅用3年的时间,就取得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各项民主改革的胜利,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一定程度发展的成果,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其基本经验主要是:一切从闽东实际出发,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众,团结尊重当地干部,继承和发扬第六大队谦虚谨慎,不怕牺牲,于奉献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已,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带领闽东人民踏上社会主义建设的康大道,用青春和热血铸就了闽东的辉煌。

1 9 5 3年,闽东与全国一样同步进入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时期。鉴于闽东属农业地区的特点,在有计划的进行三大改造工作中,地委、专署率先开始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变革,以福鼎县为试点,在传统变工的基础上,组织建立变工队,以季节性的临时形式,开展劳动互助,提高工效,缓和农忙季节劳动力紧张的矛盾,促进了生产的发展。采取“培养典型,树立旗帜”的做法,从地直机关中抽调干部组成工作组进驻生产重点乡,依靠党、团和生产积极分子重点组织建立培养典型互助组,示范全区。实践表明,在这些典型互助组的带动下,不仅农活不误季节,剩余的劳动力还能用于发展副业生产,而且农事活动完成的又好又快,使广大农民群众看到组织起来的互助组所显示出的集体力量的强大,坚定了走集体化道路的决心。地委、专署因势利导以“稳步前进,

重点试办”的方针为指导,逐步引导广大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同时,着手加强对个体手工业者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至1 9 5 6年,闽东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 9 5 6年8月,党中央召开第八次代表大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把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作为执政党必须着力解决的历史任务。11月27日,地委召开第五次扩大干部会议,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决定全区经济建设在继续前进中,“保证重点,适当压缩”。由于地委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和实事求是、民主讨论的作风,从而保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超额完成。这时在领导干部中产生了急于求成的心理,认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可以人为加快,于是,1 958年以后,闽东在贯彻总路线的过程中,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不切实际的群众运动,扰乱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秩序,造成农业减产,稻谷地瓜无人收,吃大锅饭大浪费,加上天灾,到1961- 1962年,群众生活出现了严重困难,干部群众在这一时期吃了不少苦头,是应该吸取的重大教训。”随后,地委、专署在沉痛的教训中逐步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清醒过来,不仅进行了一系列农村政策的调整,而且重视调查研究,深入基层蹲点,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走群众路线蔚然成风。经过盲热后的冷静思考,转折后的艰苦探索,地委认真贯彻了党中央七千人大会的精神,逐步纠正了“左”倾错误,“厂大干部群众以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战胜了种种困难,使形势转好。虽然,之后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党、国家、人民利益受到严重损害”,但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念,始终没有变。

1976,年1 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迅速纠正了“左”的指导思想及其一切表现,地委、行署率领闽东人民回到端正了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航道上,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道路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开放,闽东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不断得到改善,逐步迈向富裕。

穿越时空的隧道,昔日风华正茂、激情澎湃的第六大队的同志们听从党的召唤,从工作的岗位上退下来了。但是,他们告诫自己:“老共产党员,人老了精神不能老,仍然要根据党组织对党员的要求,从实际出发,管好自己,管好家庭,积极地为别人为社会为自然尽心尽力,力争做一个完全的人(完全的人是指既会为自己服务,又善于为别人服务的人),成为一名好共产党员。”

正是因为第六大队的同志们有着一份永不褪色的对党的忠诚,有着一颗为人民服务为己任的红心,有着一腔壮志凌云的豪情,有着一种清正廉洁的高贵品格,铸就了闽东的辉煌,他们是真正大写的人。

64年弹指一挥间,回望逝去的激情燃烧的青春,忘我奋进曲岁月,缔造辉煌的历史,无不饱蘸着第六大队同志们对闽东这片故土的眷念和他们浓墨重彩的人生。如今他们已是耄耋老人,仍壮心不已,为闽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发挥光和热。他们对党矢志不移的忠诚,对人民的无限爱戴,对实现中国梦想的奋力拼搏,像一座永恒的丰碑,永远矗立在我们的心中,是我们前行的榜样。

      
Copyright@2017-2024 宁德长江支队 (www.ndcjzd.com) 宁德市长江支队研究会   版权所有  闽ICP备19021258号-1
电话:0593-2883688 传真:0593-2883688 地址: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署前路14号3号楼
法律声明    技术支持:海峡四度
  • 微信二维码
  •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