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文学艺术
让石头铭记历史
来源:    浏览:4053次     【字体:

唐颐

太行山、太岳山、王屋山和太姥山的4块景观石,于公元2009年11月1日,相聚在湖光山色的东湖北岸,她们似乎共同回忆与诉说着60年的风云变幻沧海桑田。

(一)

太行山于我们这代人的心目中是座英雄的山,那首雄浑的《太行山上》歌曲,就是八路军浴血抗日的经典画面,太行山即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根据地的代名词。本世纪初,我走了一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嶂石岩,曾如攀岩般攀爬过“人如壁虎天梯挂”的“大天梯”,登临海抜1774米的东峰顶,感悟荀子如此描述:“居太行之巅,地势最高,与天为党”。那天,我便与天一党,俯瞰河北、山西两省四县,和贯穿南北八百里,逶迤绵亘,峻极于天的太行山。那色红、顶平、身陡,以宏大的阶梯状绵延着绝壁与套谷,宛如道道红色长城,高亢奇绝、粗犷浑厚、铁骨铮铮、气节灼灼……此情此景,特别想放歌一曲《太行山上》。

山顶竖有石碑,大寨铁姑娘郭凤莲手书“东峰~2001年6月”勒石于此,原来已踏入山西地界。天高云淡下的远方,是太行山西麓的虎头山。那天,我们驱车翻越了太行山脉中段,从河北赞皇县到山西大寨。沿着当年那位农民副总理陈永贵经常上山的路,登临虎头山森林公园,伫立于他老人家的墓园前,敬上一杯清茶,向这位当年在国务院上班时,不舍得花一角钱喝一杯绿茶的国家领导人致敬。此时,大寨的导游唱起一曲我们熟悉的歌:“七沟八梁一面坡,层层梯田平展展,牛羊满山坡,坑上花被窝,囤里粮冒尖……”听罢,我请她再唱一曲《太行山上》。

“人说山西好风光,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其实,太行与吕梁之间还有一座太岳山。也是那一年,我走了晋中、临汾一带,方知晓太岳山历史之悠久,人文之厚重。太岳山又称霍太山,最高海拔2566米,以其雄伟磅礴之势,凌驾于晋中南盆地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绵山,便属太岳山脉。绵山又名“介山”,缘于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为报答恩人引发的一起事故。曾与重耳患难与共并有恩于他的大臣介子推功成身退,携老母归隐绵山,重耳屡次请他出山为官,介子推不愿意,背着老母遁入竹山,重耳心急,听取部下建议放火烧山,岂料介子推至死不出,母子双双被烧死于竹林。重耳追悔莫及,改绵山为“介山”,并定焚山之日忌用烟火,只吃冷食,这便是我国“寒食节”的来历。

王屋山虽然没有去过,但我从小就知道它的大名,因为《愚公移山》的课文告诉我们,老愚公每日挖山不止,并要求子子孙孙挖下去的就是这座山。我有一位同事是愚公家乡济源市的。曾几次造访王屋山,他告诉我,,那里至今还有个愚公村,因为王屋山一座山梁挡住了村里的人去河边取水,所以愚公要带领子子孙孙挖掉它。现在仍可以看到,这座大山梁中间,确实断开一条很大的山口,远眺,真似人工开挖的一样。王屋山曾经是中国九大古代名山,现在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还是世界地质公园,森林覆盖率达98%以上,珍稀动物繁多,人文景点厚重。

(二)

“兴也勃,亡也忽”,公元1948年的华夏大地,中共党人和国民党人正在演绎着这句名言。当毛泽东主席发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号令时,他已胸有成竹,原计划5年的解放战争3年便可实现。我大军摧枯拉朽横扫南中国,国民党军兵败如山倒。解放形势发展如此迅速,需要大量的干部来接管、来建设新诞生的解放区。1949年初,从太行山、太岳山地区选调的4100多名南下干部,原本准备接管“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苏南,一夜之间改为接管提前解放的福建。这是首任福建省委书记张鼎丞建议,时任渡江战役总前委书记邓小平的决定。

太行山、太岳山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根据地,它当年包括冀西南和豫北地区,这里经受战火硝烟残酷考验出来的干部,自然是一支堪担大任的新中国脊梁,太行、太岳也就成了那时期干部输出基地。早在1945年秋,党中央就从这里选调干部随军出关,保卫东北抗日根据地。1946年6月,又从这里选调干部,跟随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揭开解放战争战略进攻序幕。1947年8月,再次从这里选调干部,跟随陈庚、谢富治大军,开辟豫西新区。为了迎接全国解放,1948年底,华北局按照中央部署,决定从太行、太岳两个区党委选调一批得力干部,组建一个南下区党委全套班子,及时全面接管新解放区工作。区党委下辖6个地委,每个地委辖5个县,每县辖5至9个区,每县120人左右。原计划这4100多名干部到长江流域工作,也为了保密和行军方便,南下区党委对外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从此,“长江支队”名字载入史册。

长江支队随军挥师南下,过黄河,渡长江,途经8省60多个县市,六千里路云和月,历经艰难险恶,翻越仙霞古道,1949年8月1日进入福建北大门浦城,8月11日。号称5路大军会师于古城建瓯。即,三野十兵团10万将士,长江支队4100多人,华东南下干部200多人,上海南下服务团2300多人,还有长期坚持福建的地下党人,组建成解放和接管福建的统一力量。8月25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和福建军区在福州成立,张鼎丞任省政府主席,叶飞、方毅任副主席。十兵团兼福州军区司令员叶飞,政委张鼎丞,副政委韦国清。

据薄一波题写书名的《长江支队回忆录》书中统计,4450名(途中在苏州待命时,从华东调来213人,1950年从太行、太岳接来女干部157人)健儿,40多年后,有46人担任副省级以上领导职务,406人担任地厅级领导职务,1319人享受地厅级待遇,1315人担任处级领导职务。弹指一挥间,60多年过去,当年最年轻的战士,如今也是耄耋老人。他们中已经有许多人长眠在福建这块第二故乡的热土。就如原福建省委书记贾庆林说的:“长江支队四千健儿好比种子,在福建生根发芽,与福建人民共同奋斗了近半个世纪,共同经历了胜利与曲折的种种考验,与党同命运,与人民同前进……历史记着你们,福建人民不会忘记你们。”

谷文昌无疑是长江支队最杰出的代表。这位太行山的儿子,当他在东山岛为植树治沙,先后种过十多个树种、几十万株苗木,屡败屡战时,曾仰天长啸:“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木麻黄有幸,它选择了谷文昌,终于昂首挺立,构筑了沿海岸线绵延的“绿色屏障”。它的身后,用材林、经济林次第展开,纵横交错,蜿蜒几百里,形成莽莽苍苍的“绿色长城”,恰如文学大师冰心当年称赞:“一行行一排排地扎下根去,步步为营地与海争地,在海浪声中欣欣向荣地成长。”木麻黄把这座“全国生态示范县”、“全省环境最佳县”团团围抱起来,给她以甘露的滋润,以清风的抚慰。

谷文昌在弥留之际深情地说:“我在东山干了14年,有些事情还没有办好。死后,请把我的骨灰撒在东山,我要和东山人民、东山的大树永远在一起!”而今,海岛赤山林场茫茫林海中,座落着谷文昌陵园,东山人说,谷书记生前种树,死后还回东山看护树林。

如果是清明时节,将会看到一幕让你心灵悸动、眼眶湿润的场面,那就是东山人“先祭谷公,后祭祖宗。”

而像时任古田县委书记靳书贤一样,为了人民利益,坚持说真话,敢于鼓与呼,不惜丢乌纱帽,这在长江支队各级干部中,应该很多。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古田溪水电站被列为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101号重点项目,当年根椐华东勘测设计院的则算,平均移民一个人需要朴偿1500元左右,但由于国家缺钱,压到350元,在“大跃进“的1958年,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向国务院报告,拟采取农村移民购买旧房装修,新城房屋利用旧料修建,以节省国家投资,每人补偿平均再降低60元,此报告获得批准。

之后,为了这场“舍小家,为国家”的国家行动,古田县43000多名移民付出了沉重代价,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更是雪上加霜。1962年,古田县委书记靳书贤在参加中央“七千人”会议期间,争取到面见周恩来总理,力陈库区移民的困难。后来他又以“周大方”署名,上书时任最高人民捡察院检察长张鼎丞,请求解决移民问题。“文革”中,这位太行山汉子因此遭受残酷迫害,险些丧命。

而为了建立人民政权,在剿匪反霸斗争中,英勇牺牲的长江支队干部就达32人。时任古田县第七区区委书记关麒麟等4名太行山儿子,1950年在杉洋乡遭土匪包围,为保护群众不受伤害而被捕,被土匪活埋时大义凛然,当地群众至今仍流传着他们英勇的传奇。

(三)

那是一座集腋成裘建成的纪念园,名曰:长江支队宁德纪念园,座落在东侨开发区东湖北岸公园内。纪念亭、纪念壁、浮雕墙、景观石,布局紧凑,主题鲜明,相互衬托,相映成辉,既显现了长江支队健儿挥师南下的雄姿,又展示了南下干部与闽东人民生死与共奋力拼搏的历程。园中景观石与石头建筑面临着如玉似璧的湖水,掩映在绿树修竹之下,错落于茵茵草坪之间…创意者独具匠心。纪念园现已成了闽东革命薪火相传的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的新景点,市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

我有幸参加纪念长江支队南下六十周年暨宁德纪念园落成典礼。那日东湖畔可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主角自然是60年前的老兵。当年战火硝烟挺进八闽时,他们年龄最大的37岁,最小的17岁,有近1000名老兵在闽东战斗和工作过。而今,皆是白发苍苍。他们回顾激情岁月,无怨无悔;抚摸家乡石头,百感交织;缅怀已故战友,老泪纵横;畅叙同事情谊,惺惺相惜;展望热土未来,宽厚畅怀。熠熠霞光辉映着老兵的童颜鹤发,定格在令人动容的历史画面。

那天,福建省政协原副主席、宁德地区原地委书记陈增光的即席讲话令我感悟颇深。作为生于闽东,成长于闽东的他谈到感恩,说:长江支队的同志们来到闽东,服从党的需要,深入实际,与人民群众建立了深厚感情,全身心地融入闽东社会,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党的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卓有成效的业绩。他们言传身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和影响干部。我本人就是他们教育培养众多干部之一,体会很深。就我个人而言,教育影响时间最长,关心爱护最多,印象最深的,当是吕居永老书记。我要真诚地向他和关心过我的各级领导表示感谢,向党表示感恩!这一番肺腑之言表达的正是尊重历史,铭记历史。

老兵们很喜欢领着第二代、第三代、有的还有第四代,在家乡的石头旁拍“全家福”。太行石刻着“魂铸四海,功昭华夏”;太岳石刻着“无私奉献”;王屋石刻着“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太姥石刻着“革命精神,代代相传”。她们相依相伴,不正是老兵的心境与丹青的写照吗?不正是共和国魂魄的昭示和永远的丰碑吗?

让石头铭记历史。

      
Copyright@2017-2024 宁德长江支队 (www.ndcjzd.com) 宁德市长江支队研究会   版权所有  闽ICP备19021258号-1
电话:0593-2883688 传真:0593-2883688 地址: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署前路14号3号楼
法律声明    技术支持:海峡四度
  • 微信二维码
  •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