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文学艺术
延安印象
来源:    浏览:2234次     【字体:

一个偶然的机会,得以慰藉久久的梦幻。应该感谢现代的交通工具,二十年的心愿,也不过是一天的跋涉。然而,我却真的等了二十年。

过去的年代

印象中的延安,是过去的延安。童年,常常偎依在池塘的石栏旁,看一轮红日从地平线升起,想象过去的延安,该是万道霞光辉耀,宝塔耸立在游动的灵光中,延河桥就架在欢歌笑语的洪流上。循声望去,一队灰色粗布装的战士正英姿飒爽地演练,杀声阵阵,却是呼唤捍卫和平的誓言。

其时,一匹战马飞来,捷报歼敌无数,漫山遍野便人声鼎沸,嘹亮的军号声和喜庆腰鼓声响彻云霄……

面对窑洞,那个棕头发、蓝眼睛的人当然不能理解这黄土高原特有的建筑风格,更不可能理解主人眷恋这奇异窑洞的情由,可他仍难以遏制内心滋生的亲近感,他像回到故乡般盘腿坐在热烘烘的炕头,他是多么希望,此刻他的老婆和孩子一同围坐在炕桌边,一同争食粗瓷海碗里的大红枣呵!

黄土文化的魅力是无穷的。他常常想起他的祖先创造的古国文明连同其他两个古国文明一并湮没在历史的深渊,便不免感叹这幸存五千年的中国文明的深远博大。

我并不赞同积郁在黄土高原人心中的“圣人布道此处偏遗漏”的观点,证据当然是随手拈来。站在黄土高原的山峁上,放眼望去,夕阳下那种叫苍凉的感觉环绕着雄浑的山势,莫不是上苍赋予的一幅重墨的中国画?当然,不必列举在高原发掘出来的殷商残碑或唐宋石刻,还有随窑洞文明一并产生的五彩剪纸,热爱黄土文化,我看还是从热爱窑洞开始。

一种心情

延安的许多地方,被伟人们的光芒笼罩。庆幸的是,我是摈弃了崇拜心理不期而至的。或许是历史的原因,现在的人们也许会产生莫名的失落感。不论是凤凰山麓或枣园故居,中央大礼堂或四八烈士墓,极盛时期的瞻仰场面已难以再现。不必过虑,民族的心态无法用矫枉过正的号召来导引,信仰与承继传统精神相统一,才会产生巨大的动力推动社会进步,现在它不正以巨大的魅力感染我们这个时代吗?你可以认为,沿海城市一度热起的领袖像作护身符,是市场经济初期一些人扭曲心态的表现;但你无法否认,近几年《毛泽东选集》的畅销和高校再度掀起的领袖著作热,是人们自发的信仰选择。圣人走下神坛,我们少了份敬畏,却多了份爱戴。

我常常想,在我们这个时代,再不会为与伟人握手而十天不洗手了吧?假如,你或者我在某处遇见伟人,轻松地笑谈再佐些幽默,倒是能对伟人更加尊重、更加信赖的。

注视陕北老人,在大厦林立的延安街头,依旧能看到白羊肚手巾补丁衣服的老人驻足于流动的人群,这老人或许就住在延河两岸的窑洞中。我不敢断定这就是当年送子上前线的老人,我不敢想象这就是总理回延安泪流满面无言以对的老人。老人驻足于街头,历经沧桑皱纹满面地茫然四顾的时候,我无法揣测老人是欣慰呢还是失落?我想,这街头的现代建筑,该是当年他梦想看到的繁荣景象吧?历史推进了几十年,大厦中也许已无人能认识这位依旧点油灯住窑洞的老人,可大厦里的人是否有勇气邀纳老人小憩片刻饮茶一杯呢?或许,老人还带着大厦人苦苦找寻的小米粥救伤员的故事呢!

记得前不久,某家媒体还在介绍老区人民猪肥牛壮摆脱贫困的经验。我不知道这位满面沧桑的老人是否已摆脱贫困,只是前些日子见到的一则报道让我震惊:陕西贫困县54个,陕北占一半。

就要离开延安了,极尽地主之谊的朋友笑问印象如何。能说些什么呢?还是免去俗套说些心里话,故地重游时,我希望能看到一个代表着民族精神和国度繁荣的延安!

      
Copyright@2017-2024 宁德长江支队 (www.ndcjzd.com) 宁德市长江支队研究会   版权所有  闽ICP备19021258号-1
电话:0593-2883688 传真:0593-2883688 地址: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署前路14号3号楼
法律声明    技术支持:海峡四度
  • 微信二维码
  •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