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队组建和渡江待命
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是由太行、太岳两个老解放区组建的一支南下干部队伍。从1949年3月开始,主要靠徒步行军,历时7个月,经过8个省,行程6000多里,到达福建。描绘了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中一幅壮丽画卷。
1948年秋冬,解放战争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决定性胜利。1949年初,党中央发出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号召,并决定抽调大批干部随军南下,接管新区。华北局决定,从太行、太岳两个区党委选调干部,组成南下区党委。两区各级党组织分别动员干部报名南下。二三月间,两区南下干部汇聚河北省武安县城,合编组成南下区党委,共设区党委、地委、县委、区委四级,党、政、军、群组织机构,领导班子齐全,形成成套建制。区党委下辖6个地委,30个县委,199个区委。为了保密和行军方便,区党委对外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地委称大队,专员任大队长,地委书记任政委。县委称中队,县长任中队长,县委书记任政委。区委称小队,区长任小队长,区委书记任党小组长。区党委、行署、军区机关设三个直属中队。地、县委直属机关,分设直属中队和小队。
两区干部分别集结编队后,就实行军事化训练、学习、生活,早晨出操跑步,上军事课,学政治、议形势,全队集中学习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学习进入新区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约法八章》等文件。
4月20日,南京政府拒绝在北平国共双方商定的《和平协议》上签字。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同一天,党中央在北平一次会议上,确定了长江支队到苏南新区工作。
4月25日,华北局书记薄一波通知太行区党委书记陶鲁茄,要陶带南下区党委书记冷楚、宣传部长周壁去见毛主席、朱总司令。毛主席接见了他们三人,毛主席指示,到新解放区我们的经济政策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叫做“四面八方”,即:公私、劳资、城乡、内外,其中每一面都包括两方,所以合起来就是“四面八方”,要处理好四面八方的关系,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毛主席的指示,使长江支队深受教育和鼓舞。
4月21日晚,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三野百万雄师发起渡江战役。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一线强渡长江。23日占领南京。原计划三个月至半年内,占领京沪杭、苏南、皖南、赣东北、浙江的计划,在一个多月内就实现了。
长江支队于我解放大军渡江胜利时还远在河北武安。4月25日,全队从武安出发,赶往南京。因为主要靠两条腿走路,十天的急行军,最多一天走130里,也才赶到黄河北岸,随后坐了一段火车。但无论如何紧追紧赶,接管苏南已经赶不上趟了。支队渡江到南京时,已是5月12日。渡江后奉华东局指示,先是在南京待命,5月24日,又到苏州待命。
随十兵团进军福建
党中央根据形势发展,作出提前一年解放全中国的战略决策,对各野战军的任务作了全面部署。其中,原定1950年解放福建的任务,提前交给了三野十兵团。原同三野协同作战的二野则向大西南进军。叶飞司令员统帅的十兵团随即集结于苏州、常熟、嘉兴一线休整,作入闽准备。
6月19日,经党中央批准,以张鼎丞为书记的中共福建省委在苏州组成。张鼎丞时任华东局组织部长。他认为经营福建最大的困难是干部力量不足。福建历史上有“八闽”之称,全省有八十多个县,福州是首府,厦门是重要口岸。接管福建省需要一个省级、两个市级、八个地区级、八十多个县级党委领导班子和业务干部。当时,长江支队4000多名干部,正在苏州待命。张鼎丞很重视来自太行、太岳老解放区的这批干部。他认为这些干部来自老根据地,大多有较强的政治素质,有丰富的革命斗争和工作经验,有良好的组织能力,这是一股难得的力量,把他们争取到福建,将大有裨益。几天后,渡江战役总前委书记邓小平在上海国际饭店主持军事会议。会上,二野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陈赓向总前委提议,要长江支队随二野进军大西南。二野在战争年代与太行、太岳人民生死与共,随二野西进也是长江支队所向往的。张鼎丞据理力争,指出福建是东南海防前线,福建解放后还有解放台湾的任务,十分需要干部。最后,邓小平一锤定音,长江支队去福建。张鼎丞一听,笑着握住陈赓的手说:“陈大将军,多有得罪。”
6月12日,张鼎丞来到苏州,给长江支队县团以上干部作形势与任务的报告。当时,支队待命已久,听说到福建,不少同志一度思想波动。张鼎丞着重介绍了福建的情况,说福建山多水多蚊子多,交通不便,语言难懂,这是事实。但福建山清水秀,四季常青,人杰地灵,又是中央苏区的一部分,红军主力北上抗日后,有着红旗不倒的光荣历史。现在福建人民盼解放,欢迎我们去,我也跟大家一起去。听了张鼎丞的报告,大家很受鼓舞。大家决心,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
张鼎丞又从华东抽调200多名干部,编入长江支队。从苏南地区商调一批干部,组成福州、厦门两套市级领导班子。还有一个大手笔,即经中央批准,在上海招收了2300多名知识青年,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南下服务团。从华东和长江支队抽调300多名地、县、区级领导骨干和警卫人员参加服务团的组建工作。这样,进入福建就有了五路大军:十兵团大军,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华北南下干部4000多人;华东南下干部1000多人;南下服务团2300多人;加上长期坚持地下斗争的福建地方干部。五路大军组成解放福建、接管福建的统一整体。
7月2日,十兵团的三个军分两路入闽。
7月13日,长江支队从苏州出发,沿京杭大运河行军至嘉兴,乘火车于17日在浙江江山县贺村下车,驻扎于江山县南部的兴塘边、塘坂、市上、淤头等村镇。张鼎丞等省委领导带领华东南下干部也到了兴塘边。在那里,省委召开了地委以上领导干部会议,宣布中共福建省委正式成立,华北、华东南下干部统归省委领导,长江支队建制撤销。会上还确定了六个地委入闽后接管地区。一地委去晋江;二地委去建瓯;三地委去南平;四地委去闽侯;五地委去龙溪;六地委去福安。
江山是入闽前最后一站。由江山驻地向南攀越仙霞岭大山,是入闽通道。这条盘旋于高山峡谷之中的崎岖山道很难走。这一带又是特务头子戴笠、毛人凤的家乡,山间的散兵、匪特十分猖獗,经常打冷枪,袭扰我方人员。队伍驻江山时,正值高温酷暑,气温持续在三十八九度以上,北方干部不适应这种潮湿闷热天气,病员急剧增多。省委派人设立留守处,重病号送上饶十兵团医院救治,不能坚持长途行军的轻病员和女同志安排留守处休息待命。各大队抽调精干武装人员,组成配备机枪、长枪的战斗队,行军时担任队伍的前后卫。
省委率领省直机关,7月下旬先行入闽。6个地委和两个市委分别在7月24日至8月5日先后跟进。
五大队进入漳州
长江支队五大队分配在龙溪地区。龙溪地区在福建的最南边,路程最远,启程入闽的时间也安排在最后。全队在市上村欢度了“八一”建军节,8月5日开始行军由浙入闽。
五大队在武安组建时,总人数716人(不含未能与大队同行,而于1950年南下的83名妇女干部),其中:干部546人,工勤人员170人。全队组成人员大致分两部分:一是地委领导成员和地委、专署、军分区各部、办、局、科等直属机关人员,大部分来自太行四、五地委、专署、军分区直属机关,少数来自六地委和新乡市委机关。二是地委所辖5个县委、38个区委的组成人员,则来自太行四、五地委所辖陵川、沁阳、温县、博爱、修(武)获(嘉)武(陟)、林县、邺县、汲县、淇县、汤阴、漳南、卫辉市、安阳、辉县、新乡等15个县市。队伍在苏州和江山驻扎时,省委又给五大队增派了34位华东南下干部和1 1位原属长江支队部的南下干部。
8月5日,全队告别市上村群众,南行进入山区,当晚宿峡口镇。经过五天行军,全队攀越了重峦叠嶂、峡深流急的仙霞岭,到达福建北端的浦城县城。
随后,队伍行经闽北的建阳、建瓯,途中听到我军已于8月17日解放福建省会福州,全歼守敌的胜利消息,大家欢呼雀跃。8月28日,行军到达南平。9月1日乘闽江的小汽轮,翌日到达福州。9月11日晚到达泉州,驻扎在凌霄中学。闽南地委常委、组织部长卢炎等同志到泉州迎接南下干部。在那里,根据省委指示,对原为五个县级建制的中队工作地区作了安排,除少数人员作了队际调整外,基本上每个中队一分为二分到十个县:一中队到云霄、诏安;二中队到南靖、平和;三中队到海澄、东山;四中队到漳浦、长泰;五中队到龙溪、华安。
9月16日,十兵团发起漳厦战役。五大队火速赶往漳州。19日,漳州、长泰等县解放,我军已推进到厦门岛对岸。五大队人员也于20日夜赶到龙溪县境内的角美镇。南下地委书记李伟、专员丁乃光、军分区司令员李承尧等于21日进入漳州城,与三十一军政委陈华堂、闽南地委书记卢叨等欢庆相聚。五大队直属机关人员23日进城,同闽南地委进城人员胜利会师。26日,根据省委通知,会师后的福建省第六地委、第六专员公署和第六军分区正式成立。分配各县的干部也相继奔赴目的地,全区接管和支前工作全面展开。
(市委党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