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会动态
工作动态
迎接社会组织发展的春天
来源:    浏览:1935次     【字体: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2011年惊蛰刚过,对广大社会组织而言,一个值得期待的春天如约而至,这是一个加快社会改革的春天,一个创新社会管理的春天,一个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春天。
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组织管理,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这些深刻阐述明确提出新形势下社会组织工作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充分表明社会组织工作对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于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形势下,中央加快社会组织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更加明晰,社会组织创新发展的蓝图令人鼓舞。为此,广大社会组织工作者,应对以下方面给予足够重视。
一是深入学习领会中央有关精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中央全面审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和新任务作出的政治决策和战略部署。在某种程度上,这既是一个重大的理念创新,也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社会进步的要求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中央把社会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就是要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最大限度地激发公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社会的活力,使社会和谐有序发展。从理念上看,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从职能上看,各级政府应强化社会管理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社会组织,应发挥其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自治、自律、他律、互律作用,建立完善一个与党委、政府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充分调动公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政府、社会、市场的良性互动,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二是深刻理解现实的困难与挑战。目前,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基础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是创新管理体制,整合社会资源,完善公共服务,保持社会安定有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这些都需要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是社会组织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从社会环境上看,社会自我发展空间仍然较小,相对于国家和市场,社会还处于弱势地位,社会自治和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社会组织难以有效承接社会管理职能;从实际困难看,社会组织政策法规不健全,缺乏资金、资源,人才不足,竞争不充分,缺乏公信力,压力重重,任务艰巨;总体上看,我国近年来尽管社会组织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总体规模仍然偏小,数量仍然偏少,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普遍不高,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为此,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迫切需要提高社会认知、优化社会环境、健全法律法规、改革监管体制、完善评估制度、提高社会公信,等等。十分可喜的是,中央政府目前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包容姿态面对社会组织,不断释放营造更多更大更广的公共空间。多种迹象表明,我国在创新社会管理上的理念、架构、模式正在日趋明朗和日渐成熟,在制度、意识和操作层面正在取得进展和突破。这些进展和变化对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趋势及社会参与机制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是做好加快改革发展各项准备。思想的高度决定行动的力度。广大社会组织首先要解放思想、突破陈旧观念束缚,要善于学习借鉴国内外有益的社会管理经验,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需求,大胆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新理念、新任务、新模式。当前,尤其要认真总结近些年来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以北京市为例,2009年和2010年分别支付1.5亿元和1.7亿元用于向社会组织购买公益服务项目,一个政府、社会和市场三维互动的良性循环模式正在酝酿生成中。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任务需求看,社会组织迫切需要走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和法制化的发展之路。要找准角色定位,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增强自主性和执行力,培养用好社会组织人才,提高自我管理和发展能力,确保非营利性和社会公信力,加强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合作,向社会提供更多、更新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支持,进而为整个社会步入善治状态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社会工程,更是民心工程。前景无限光明,道路充满曲折,社会组织任重道远。广大社会组织要立足社会,践行使命,携手并肩,迎接中国社会改革和社会建设的美好春天!
来源:《社团管理研究》2011年第3期
      
Copyright@2017-2024 宁德长江支队 (www.ndcjzd.com) 宁德市长江支队研究会   版权所有  闽ICP备19021258号-1
电话:0593-2883688 传真:0593-2883688 地址: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署前路14号3号楼
法律声明    技术支持:海峡四度
  • 微信二维码
  •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