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旗帜主雕分外鲜艳
核心提示
昨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对于在泉州的许多老兵而言,这一天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进驻泉州69周年的纪念日。历经8个多月建设,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泉州纪念园昨日揭开了面纱,近800名长江支队、南下服务团老队员及其后代齐聚一堂,凭吊先辈、抚今思昔。□本报记者 陈林森 文/图
泉州纪念园设计别出心裁
坐落在市区桃花山公园的长江支队泉州纪念园占地4000余平方米,绿荫环抱、移步易景,园内设计别出心裁。
纪念园入口处,“永远的长江支队”七个镏金大字在立柱上赫然醒目;巨幅浮雕景墙上刻有解放军勇渡长江的壮阔场景,左右两侧则分别雕刻象征出发地河北武安的舍利塔和到达地福建泉州的东西塔;沿着入园步道拾级而上,布鞋脚印刻石在侧,象征“千里跋涉”。及至纪念广场前,两座红色花岗岩环形墙矗立两旁,墙上醒目刻着南征路线图、历史照片、长江支队英名录、南下服务团英名录等,全面记述长江支队和南下服务团的光辉历史。广场正前方,长江支队旗帜主雕塑在绿树掩映下格外鲜红夺目,高、宽各9.3米,寓意9月3日抵达泉州。
“历史人文与泉州石雕艺术相融,园林景观与红色主题教育并具,这样一座纪念园为泉州新增了一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一个特色的旅游景点。”泉州长江支队历史研究会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八旬老人对泉州情深义重
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的老战士大部分出生于太行、太岳两个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坚持同日军、敌伪军和反动派作斗争,为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出重要贡献。1949年3月,为适应加速解放全中国形势发展的需要,党中央在太行、太岳两个地区抽调4000多名老红军、老八路和老解放区地方干部及军队、地方武装干部组成了长江支队,并经过数千里艰苦行程,于1949年8月进入福建,成为解放福建、建设福建的重要力量。其中,第一大队的800多名干部直接参与了解放泉州的战斗,为泉州地区的解放、发展和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时隔近70载,如今在泉健在的相关老战士已不到20人。20岁从老家河北武安来到泉州,今年已89岁高龄的齐世和就是其中一员。齐世和老人难掩激动:“现在泉州在全国颇有名气,我们与有荣焉。”与齐世和同龄的段英力,尽管比齐老晚到泉州十多年,但他对这里有着同样深厚的情感:“泉州是块宝地!”
人群中,坐在轮椅上的朱奇镜老人目视长江支队英名录和南下服务团英名录,认真搜寻着逝世多年的丈夫以及自己的名字。1949年,党中央决定在上海招收一批知识青年组建南下服务团到闽工作,以补充先期组建的长江支队赴闽接管干部之不足。来到福建,上海姑娘朱奇镜与山西汉子张其载喜结连理,并于1959年一同来到泉州支援建设,从此扎根于此。受邀在长江支队泉州纪念园开园仪式上讲话,平时不爱出门的老人家将讲话稿改了一遍又一遍,在讲话中告慰那些为解放和建设新泉州而牺牲或殉职的战友,“你们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正一步步变为现实。”